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银行反欺诈工作的思考(上)

发布时间:2021-04-19
   
一、研究背景 
 当前金融服务行业的欺诈热点包括洗钱、合规和内部金融欺诈等,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或地区都由具体的合规要求和应用指引,如应用新的密码体系或者新的信息安全标准等。为了更加安全可靠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要求,构建风险可量化、智能化的反欺诈体系已经成为各个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反欺诈工作需要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前提下对相关业务完成风险计算并给出实时的处置策略以及在各类警示案例中学习各类交易欺诈的特征和模式,从而提高反欺诈工作预警的正确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保障支付结算和防疫抗疫工作,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均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银行业做好疫情常态化下金融服务,积极推广线上业务,优化并丰富“非接触式服务”的渠道。“非接触式服务”的发展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安全。当前“非接触”支付交易方式的使用较为科学地平衡了支付便利度及风险防范控制力度,为降低欺诈风险,各银行在用户线上登录及发起电子支付时需要实施的登录验证日趋完善,如密码、实体装置、生物特征等身份验证模式,随着“非接触式服务”的发展,银行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场景日趋智能化,在给客户带来便捷的同时,面临着更加隐蔽、专业的欺诈风险。在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会员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7%的审查师称疫情期间欺诈事件不断增多,其中三分之一的会员认为欺诈数量十分惊人,而92%的会员预计欺诈还会进一步加剧。
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向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银行服务成为了银行反欺诈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银行欺诈行为特征
1、欺诈频率不断攀升
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业务品种的不断更新,不法分子的欺诈方式与欺诈技术也日渐复杂,部分银行为追求突出业绩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控制的漏洞导致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欺诈频率不断攀升的当下给银行反欺诈工作带来了重大难题。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的环境下,许多不法分子通过爱心捐助、防疫用品的购买等借助疫情实施诈骗。据英国媒体报道,新冠疫情期间,英国警方记录了6000多起与疫情相关的欺诈和网络犯罪案件。
疫情的发展给了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条件与途径,“非接触式”业务办理模式使银行工作人员无法有效识别诈骗风险并及时提醒给消费者,与此同时,不法分子依据疫情期间的大环境创新了许多诈骗手段与方法,导致欺诈频率不断攀升。
2、欺诈手段智能化
近年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字眼频繁出现在人们面前,为我们够了着美好未来,可是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使不法分子的欺诈手段和欺诈方式不断翻新,欺诈风险也从原来的传统作案升级成为了技术作案的层面。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发展,银行业务的处理更倾向于线上服务,这需要银行反欺诈风险系统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及时更新以及应急预案设置与处理。这对于银行的反欺诈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巨大挑战。
3、反欺诈系统设置待更新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的出台,金融机构逐渐加强了线上服务的针对性,引导客户通过网银、手机APP等线上办理相关业务,网上银行7×24小时不间断保障客户结算需求,“智能化”、“数字化”的平台搭建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但我国银行业在反欺诈管理的理念、框架、技术以及人才建设方面都尚未达到最佳状态。因此,疫情常态化下金融服务行业的反欺诈工作难点随着“非接触式”业务处理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增大。
 
来源:
作者: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