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新挑战,不仅有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大量不良信贷资产,这将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1.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放下包袱,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又出现不良率攀升的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已经剥离的不良资产不是商业银行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加之产生的不良资产,从而加大不良资产比重。
2.资本充足率较低,抗打击能力不强。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资本金补充幅度低于贷款增长幅度,有些银行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的低下,一方面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到影响,防范能力差;另一方面信誉受到影响,在国际上被视为高风险银行,易导致信用等级降低。
3.外部经营环境较差,信用制度缺失。一是除央企外,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并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企业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下、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差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二是全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使得一部分贷款人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而管理乏力。借款人有的是没钱还债,有的是有钱也不还债,导致经营环境较差。其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认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中性。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二是隐蔽性和突发性。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马上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由于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其众多的基层银行经营不善,风险和损失会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会聚集到总行。尽管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这些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也会因链条断裂而突发。三是社会性。目前,我们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旦金融风险暴露,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就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一)注重成因分析,增强防范化
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有效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有以下几种:经济震荡、行政干预、社会冲击、信用畸变、金融投机、治安影响。从银行内部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体制连带。原有金融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后,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
2.经营粗放。由于经营管理思想不当、盲目经营、盲目竞争、高成本、低效益,形成了金融风险。
3.工作失误。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中判断决策不当或操作走形,致使资产呆滞,债权不落实,酿成了金融风险。
4.管理失控。制度松懈、管理混乱,存在着工作漏洞和差错事故,致使债权悬空,资金损失。
5.道德风险。金融员工利用职务岗位之便贪污盗窃,以权谋私,造成金融资产损失和流失。我们应该根据金融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采取应对措施,积极防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机制
1.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金融法规,使全社会认识金融的职能、地位、作用,理解社会信用的普遍性、目的性和严肃性,形成全社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共识。
2.定期分析研究。各级政府要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研究风险防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
3.制定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要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一旦发生挤兑等金融风险,各级政府要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责,果断处置和及时化解。
(三)有效防范风险,多管齐下,努力解决根本问题
1.从社会方面,要维护金融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各级政府要让金融业按照国家法律确立的地位和赋予的职责,独立自主地经营和运行,减少和消除对商业性金融的行政干预;坚决打击抢劫诈骗银行资金、伪造贩卖人民币,恶意制造金融谎言,冲击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行为。
2.从金融方面,要强化法制,严格管理,完善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严格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市场准入、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各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健全信贷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程序,加强论证,实行审贷分离,搞好贷方跟踪管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行职工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内控机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
(四)及时果断化解潜在风险
对潜在的风险,要抓住“四性”:分析的准确性、责任的明确性、方法的科学找化解途径,分清风险责任,做到“四能”:能对付,能化小,能收拾,能警后。
-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
银行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金融体系的重大影响,因为风险虽然是不能被消灭的,但却是可以分散、转移和控制好的。好的银行制度就在于它能够促使银行系统改进管理,自我完善,增强约束,提高效率,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一)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具体途径可学习企业控股公司制,通过对银行进行公司制改革,理顺国有资产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二)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银行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强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促使银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银行债务人的监督。在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随着国家信用逐渐退出,银行自身的企业信用增强,银行债权人对其监督的动力加强。四是股权多样化,减少了单一国有股份下股份不能流通的弊端。
(三)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银行资本金。建立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畅通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金实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前内部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广开外部筹资渠道,如在财政增加国有银行资金的同时,可考虑通过实行股份出售,发行长期债券等途径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
(四) 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且会计、统计等制度同国际相统一后,国有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应立即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现存金融制度,把提高透明度当成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新挑战,不仅有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大量不良信贷资产,这将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1.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放下包袱,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又出现不良率攀升的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已经剥离的不良资产不是商业银行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加之产生的不良资产,从而加大不良资产比重。
2.资本充足率较低,抗打击能力不强。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资本金补充幅度低于贷款增长幅度,有些银行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的低下,一方面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到影响,防范能力差;另一方面信誉受到影响,在国际上被视为高风险银行,易导致信用等级降低。
3.外部经营环境较差,信用制度缺失。一是除央企外,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并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企业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下、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差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二是全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使得一部分贷款人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而管理乏力。借款人有的是没钱还债,有的是有钱也不还债,导致经营环境较差。其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认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中性。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二是隐蔽性和突发性。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马上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由于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其众多的基层银行经营不善,风险和损失会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会聚集到总行。尽管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这些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也会因链条断裂而突发。三是社会性。目前,我们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旦金融风险暴露,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就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一)注重成因分析,增强防范化
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有效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有以下几种:经济震荡、行政干预、社会冲击、信用畸变、金融投机、治安影响。从银行内部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体制连带。原有金融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后,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
2.经营粗放。由于经营管理思想不当、盲目经营、盲目竞争、高成本、低效益,形成了金融风险。
3.工作失误。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中判断决策不当或操作走形,致使资产呆滞,债权不落实,酿成了金融风险。
4.管理失控。制度松懈、管理混乱,存在着工作漏洞和差错事故,致使债权悬空,资金损失。
5.道德风险。金融员工利用职务岗位之便贪污盗窃,以权谋私,造成金融资产损失和流失。我们应该根据金融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采取应对措施,积极防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机制
1.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金融法规,使全社会认识金融的职能、地位、作用,理解社会信用的普遍性、目的性和严肃性,形成全社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共识。
2.定期分析研究。各级政府要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研究风险防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
3.制定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要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一旦发生挤兑等金融风险,各级政府要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责,果断处置和及时化解。
(三)有效防范风险,多管齐下,努力解决根本问题
1.从社会方面,要维护金融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各级政府要让金融业按照国家法律确立的地位和赋予的职责,独立自主地经营和运行,减少和消除对商业性金融的行政干预;坚决打击抢劫诈骗银行资金、伪造贩卖人民币,恶意制造金融谎言,冲击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行为。
2.从金融方面,要强化法制,严格管理,完善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严格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市场准入、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各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健全信贷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程序,加强论证,实行审贷分离,搞好贷方跟踪管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行职工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内控机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
(四)及时果断化解潜在风险
对潜在的风险,要抓住“四性”:分析的准确性、责任的明确性、方法的科学找化解途径,分清风险责任,做到“四能”:能对付,能化小,能收拾,能警后。
-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
银行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金融体系的重大影响,因为风险虽然是不能被消灭的,但却是可以分散、转移和控制好的。好的银行制度就在于它能够促使银行系统改进管理,自我完善,增强约束,提高效率,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一)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具体途径可学习企业控股公司制,通过对银行进行公司制改革,理顺国有资产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二)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银行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强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促使银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银行债务人的监督。在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随着国家信用逐渐退出,银行自身的企业信用增强,银行债权人对其监督的动力加强。四是股权多样化,减少了单一国有股份下股份不能流通的弊端。
(三)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银行资本金。建立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畅通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金实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前内部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广开外部筹资渠道,如在财政增加国有银行资金的同时,可考虑通过实行股份出售,发行长期债券等途径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
(四) 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且会计、统计等制度同国际相统一后,国有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应立即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现存金融制度,把提高透明度当成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