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网络“广”,服务客户群体“多”,服务产品种类“全”,涉农贷款规模“大”,一直是邮储银行的强大优势。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打造专业化金融服务体系,去年9月邮储银行总行挂牌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今年以来邮储银行三农事业部各省、市、县分部陆续挂牌成立,根据相关要求,邮储银行将以三农金融事业部统领“三农”金融业务,在网络建设、产品研发、队伍打造、服务升级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资金、网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之路。当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邮储银行发展农村金融重点工作之一。
一、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带来的机遇
邮储银行作为支持三农的主要金融力量,新型农业主体的迅猛发展给邮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带来了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与发达经济国家有较大差距,且区域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生产产地、加工设备、交通和仓储设施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完善的空间仍然较大。
截至2016年末,我国仅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达267万个(且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仅以平均个体20万元的贷款需求计算,融资总额预计近5千亿元。
(二)新型农业主体的创新培育带来广阔的业务创新契机
邮储银行拥有乡镇网点众多,多年来贴近三农、深耕三农的比较优势,能为新型农业主体积极提供包括支付结算、贷款、融资租赁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也能为家庭农场的全面升级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这对邮储银行来说,是大力创新业务的最佳契机。
(三)拓展新型农业服务渠道,是邮储银行全面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邮储银行也充分重视到新型农业产业布局和服务提升,但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在传统农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下,邮储银行对新型农业产业的支持往往只是在传统农业服务模式上的简单延伸,专门针对新型农业主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相当有限。因而,拓展现代农业服务渠道,加快“三农”业务创新是邮储银行正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
二、助力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面临3大挑战
邮储银行作为近年涉农金融机构中成长最快、最具潜力和大力支持地方农村经的商业银行,要在新一轮的农村经济改革中取得更好的成长,实现稳健快速发展,还面对以下3大挑战。
(一)承贷能力低
目前,新型农业主体融资“瓶颈”和邮储银行“贷款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实现对接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抵质押物,或者抵押权证不完备,抵押物不足值。新型农业主体及其经营者普遍缺乏抵质押物。虽然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也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但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工作还在进行中,全面完成尚需时日。二是大部分新型农业主体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还款渠道不充分等客观因素,导致银行的贷后管理难,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
(二)潜在风险大
首先,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新型农业,靠天吃饭依然是当前农业产出的主要依靠,自然灾害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缺乏针对性农业商业保险和风险缓释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为新型农业融资就不得不面临较大的或有风险。其次,发展新型农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而在我国,农民是新型农业主体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最后,由于经营者综合素质较低,在面对较大面积的生产作业时,缺少统筹举措,还是按照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老办法、老思路去管理,导致产前、产中、产后不能形成有效衔接,品牌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当前绝大多数家庭农场存在负盈利状态,主要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
(三)运作经验少
新型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业务作业成本(包括业务评估、风险管理等)又较高。因此,邮储银行在新型农业主体的运作经验较为缺乏,拓展成本较高。
(四)物理支撑弱
邮储银行虽然是全国拥有农村营业网点最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但其中大部分乡镇网点为邮政企业代理网点,仅有的自有网点也基本不具备信贷功能,且县域邮储银行普通存在人员编制较紧张、信贷员较少的现状,导致邮储银行开展相关贷款业务的宣传营销、受理调查等作业时效率不高,增加了新型农业主体的融资成本,降低了办理效率。
三、助力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新对策
邮储银行作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主体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金融业务已是时势所需。在培育与提升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能力上,应从贯彻国家倡导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以创新的思维,秉承稳健的原则,统筹规划新型农业金融业务拓展路径。笔者认为,要从4个方面拓展新对策。
(一)转变思路,全方位服务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主体市场对接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邮储银行应从信贷供给的规模、利率、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发力,按照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势利导的原则,锁定特色支柱产业,支持新型农业主体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要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市场链金融服务,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网等企业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的支持方式,提高授信规模,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提质。
此外,邮储银行还要充分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和渠道,综合利用投资、基金、融资租赁、信托等业务平台,向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综合授信、财务顾问、金融租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全程保姆式的金融管家服务,帮助经营不理想的主体法人,理顺经营思路,标准财务管理,实现新型农业主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需求,邮储银行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和丰富贷款品种,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1、创新担保方式。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新型农业主体自身很难获得有实力的担保方为其担保,因此,邮储银行可在其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引入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合理分担资金风险,同时按照风险分担比例,共享利息收益,实现担保公司从不愿担保向主动担保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邮储银行传统小额贷款的特色做法,以最初的农户联保为模型,将某区域或领域内实力相当的新型农业主体整合为一个联保互助小组,帮助各成员在相互监督制约中实现互相带动发展,实现新型农业主体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
此外,邮储银行还可借助多年来与地方政府建立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政府平台类担保贷款,凭借农业部门的行政主管作用,引导新型农业主体诚信经营,主动还款。
2、创新融资模式。当前,全国很多县域都在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建设。在试点辖区内的邮储银行,可以在试点工作开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将“两权抵押贷款”作为新型农业主体融资的一项拳头产品,加大推广力度;而对未列入试点范围的县域,当地邮储银行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拓宽融资模式,如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拥有大型农用机械的农场主可以通过质押机械设备的租赁权获得贷款。
同时,邮储银行还可以依托特色农产品和支柱产业,探索开展预期收益权质押、农业订单信贷等融资方式,以产出后的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质押资源获得融资。
3、创新合作模式。这一方面,邮储银行可从信贷路径着手,在对现有信贷产品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由传统的耕作养殖户向粮食加工、标准化生态养殖、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拓展,并提高授信额度。
同时,创新开展“银行+”的合作模式,通过“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业务。由银行提供资金,构建起各类新型农业主体之间的生产关系,推行一体化、立体式金融服务,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新型农业主体的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三)有效管控,全面加强风险控制。
从当前来看,新型农业主体是一个较新的业务拓展领域。邮储银行应秉承严谨稳健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型农业主体的特征和需求,在业务创新的同时,完善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如加强产业分析、行业调研和专业数据积累分析,完善新型农业的信贷政策体系,规范涉农金融业务操作规程,加强贷后资金流的跟踪监测,联合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做好农村住房财产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大型机械使用权等产权抵押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全面提升对新型农业的风险识别、监测、防范和处置能力,建立起健全新型农业主体业务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四)依托大网,加强业务处置能力。
邮政企业的网点遍布城乡,其乡邮员每日穿梭于乡村,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现邮储银行自有网点、人员较少的现状将长期存在,笔者认为邮银双方签署相关合作代理协议,对邮政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探索利用邮政大网络优势,借助邮政企业乡镇网点人员贴近农村、农民的优势,利用邮政代理网点开展贷款业务宣传营销、业务受理及贷后检查等工作,将极大的助力邮储银行支持新型农业主体,进而促进邮储银行总体三农业务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