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财报密集披露,部分归母净利润连续多年亏损的个股开始“披星戴帽”。如大理药业自4月29日开市起复牌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名称变为*ST大理;ST高升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高升。
除了提示退市风险的个股外,今年以来,还有不少公司已经摘牌。
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年内已有8家公司摘牌退市(超过2023年同期的5家),包括*ST华仪、*ST泛海、*ST柏龙、*ST爱迪、ST鸿达、*ST新海、*ST博天、ST贵人等,此外ST星源也于4月11日收到终止上市决定书。
2023年全年,A股市场一共46家上市公司被退市,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高。随着退市常态化持续推进,投资者选择标的时更需要擦亮双眼。整理当前数据,还有哪些个股存在退市风险需要股民警惕?
这些个股存在被警示退市的风险
全面注册制之后,ST股“卖壳求生”的戏码不再吃香,资金不再炒作低价股,从而导致ST股跌跌不休。这种背景下,面值退市的个股开始增多。今年以来,已有13家公司锁定面值退市。
截至4月28日,*ST民控、*ST美盛已经触及面值退市指标,*ST美尚、*ST新纺、*ST太安收盘价分别为0.22元/股、0.48元/股、0.54元/股,连续15个、18个、13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即便后续连续涨停,也将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而提前锁定退市。
综合来看,年内至少已经有14家公司锁定退市,其中,ST中南等13家触及面值退市指标(*ST华仪、*ST新海2家同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ST博天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内披露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还有超过20只个股。这些股票今年以来平均跌幅接近50%,其中ST富润、ST深天跌幅更是超6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国九条”提出深化退市制度改革,今年或有个股因触及新规而退市。
此次退市制度改革,调低了财务造假触发重大违法退市的门槛;新增资金占用、内控非标审计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等三类规范类强制退市标准;收紧了财务类退市指标;适当提高主板市值退市指标。市场预计,今年可能有公司因触及新修订的市值退市指标和3年财务造假退市指标而退市。
从市值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8日,沪深主板有7家公司市值低于5亿元,其中,*ST民控、*ST美盛、*ST新纺、*ST太安4家公司已经锁定面值退市。此外,ST美讯已经连续23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ST碳元和ST深天分别连续3个、9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
投资者需警惕风险
目前,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进一步健全,“应退尽退”的共识逐步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生态正逐步构建。但是,公司退市,股东必然会蒙受损失。
从上述提示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最新一期股东户数来看,多数股东户数还在2万以上,总户数已超85万,平均每家公司有3.89万户股东。这意味着,上述公司后续一旦锁定退市,这85万投资者或将蒙受损失。
随着退市制度愈发严格,“退市即暴跌”几乎成为了退市股的常态,这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所面临的高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在严格退市监管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也应注意投资风险,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审慎评估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法律从业者指出,如果上市公司因重大违法违规退市,或者因触及其他情形退市,那么对投资者而言,退市并不是终点,而是维权的起点。投资者可以基于上市公司违规事实,对公司及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的中介机构提起诉讼,申请赔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退市制度逐步完善,或许还会出现“主动退市”的公司。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表示,“退市生态持续优化,‘主动退’将成为未来退市主要类型之一,也应给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以政策支持,比如其重组后还有机会重新上市。这将有利于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