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湄潭,茶山连绵,绿波荡漾。湄潭茶叶传承数百年,如今依旧茶香四溢。而如今,它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工行遵义湄潭支行以金融之力,为茶乡沃土注入活力,将普惠金融的温暖悄然融入这袅袅茶香之中。
走进湄潭县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库房,一场直播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这是我们的新品刺梨红茶,刚上市,袋装、罐装都有。”
“250克, 75元。我们现场打包、现场发货。”
“这位吉林的朋友,已经给您发货了!”
“90后”的小肖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向天南地北的网友推介着家乡的香茗。她的身后,是摞成小山的茶货,紧邻着的生产车间虽已结束一年的忙碌,但库房里的直播“新战场”却正火热。
这个充满活力的场景,是湄潭茶产业在时代浪潮中寻求新突破的一个缩影。合作社的负责人、小肖的姐姐肖女士,是一位敢想敢干的“茶二代”。她于2022年创立合作社,整合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将遵义的优质绿茶、红茶销往全国,2024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然而,传统的批发模式触到了天花板,“看到别人线上做得好,我们也要尝试新东西。”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她把学国际贸易的妹妹召回家乡,共同开拓线上销售这片新蓝海。
梦想的种子需要雨露滋养,而企业扩张最渴求的,往往是资金。每年二、三月的春茶收购季,是肖女士压力最大的时候。“收购茶青需要大量现金,工人的工资也要及时发放,资金缺口像一道坎,迈不过去,整个生产节奏都会被打乱。”回忆起资金短缺时的困境,她仍心有余悸。
转机,在主动服务中悄然降临。2024年,工行湄潭支行在常态化走访企业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该茶叶合作社的融资需求。针对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支行为其精准匹配了“种植e贷”这款普惠金融产品。该产品依托农业场景数据,流程快、利率优,短短2天内,200万元信贷资金便顺利注入合作社。
这笔“及时雨”般的贷款,解了肖女士的“燃眉之急”。今年,在肖女士还贷后工行又贷了同样的资金给她,这不仅让她顺利备足了优质茶青,保障了生产,更有余力支持妹妹开拓线上直播。从9月底试水第一场直播至今,短短时间,多场直播带来了数万元的销售额,为一个传统合作社打开了直面消费者的新窗口。
这家合作社的转型升级故事,是工行湄潭支行系统性支持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支行深入研究茶产业特点,针对产业“季节性强、轻资产运营、融资需求急”等痛点,借助“种植e贷”“兴农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
在支持对象上,支行将服务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茶农、合作社,到中游的加工企业,再到下游的经销商,工行湄潭支行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通产业链资金堵点,促进全链条协同发展。
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工行湄潭支行累计发放茶叶类贷款超亿元,支持了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让湄潭茶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湄潭,金融赋能正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传统的茶叶种植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旅融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座座茶园变成旅游景点,一间间茶厂升级为体验工坊,茶叶的价值得到全方位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金融支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像肖女士姐妹这样的“新农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在金融的支持下实现创业梦想。他们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带动了乡村人才结构的优化。
金融的力量还在重塑着湄潭茶叶的品牌价值。有了资金支持,企业更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茶叶附加值不断提高。湄潭茶叶正在实现从“产量”到“产值”的跨越,从“产品”到“品牌”的蜕变。
来源:湄潭支行
作者: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