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从“走进田间”到“走进心间” 打造金融服务“崇州样板”

发布时间:2025-10-23

  初夏的崇州,稻穗初垂,正是农企筹备夏收的关键期。崇州支行客户经理小徐像往常一样,带着笔记本穿行于田间地头的合作社与厂房。在一处堆满粮食包装袋的院落里,崇州市某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老黎向他聊起了“烦心事”:“我们夫妻俩管着4家公司,全是围着合作社转的——有搞烘干的、有跑运输的、有做仓储的,可就是流水单不好看,去银行申请贷款,不是说‘流水不够’,就是说‘抵押物不行’,急得团团转。”

  农企融资难,难在“资产不对标”。老黎的配套企业流水薄,合作社的核心资产又多是流转土地、生产设备与库存粮食——按传统融资的“老标准”,这些资产很难作为有效抵押物。崇州支行没有死盯“流水单”,而是琢磨更适配农业特性的解决方案。

  为摸清合作社的真实“家底”,崇州支行组建专项调研小组,连续两周“扎”在合作社:白天跟着老黎下田查看粮食种植基地,进烘干车间记录设备型号与使用年限,到仓储库清点库存粮食数量与品类,晚上则蹲在办公室梳理近三年财务数据。“农企的资产形态与传统制造企业不同,不能只看流水,更要看其核心生产资料的价值与稳定性。”崇州支行负责人表示。

  针对老黎“个人经营周转”的核心诉求,支行锁定个人经营贷款产品,确保资金用途与产品属性高度契合,避免“错配式”服务。调研中,支行团队挖掘到关键信息:老黎的父亲2015年掏 300 万元在白头镇安顺社区包下20亩田,是合作社的开山鼻祖,十年下来“粮圈”里一句话就是招牌。现在儿子要扩仓,父亲一句“我担保”比任何报表都硬。这份“父子托底” 的信任,叠加合作社实打实的经营实力,恰好补上了增信环节的缺口。基于此,支行迅速为客户定制了“个人经营贷款+父辈担保”的个性化方案,不拘泥于繁琐的抵押物评估流程,而是聚焦“人品可靠、经营扎实、信用充足”的核心优势,将亲情信任转化为融资纽带。

  方案确定后,支行开启“加速度”,客户经理小徐带着“一站式服务包”(材料清单、模板、联系人)上门,手把手指导老黎整理土地流转合同、设备发票、库存清单等证明材料,审批端开通“涉农绿色通道”,省去冗余环节。从老黎提交申请到资金到账,仅用4个工作日就为其发放200万元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较普通信用贷款低0.4个百分点,期限1年,随借随还。收粮缺现金,田里掏出手机,点开 APP3分钟提款,钱秒到卡上,销售回款一进账,再点“提前还款”,利息算到当天,无需预约、不跑网点,全流程线上操作。老黎直感叹:“原来贷款也能像卖粮一样干脆!”

  这笔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力。50万元投入新库房建设,原本停滞的工地重新开工——工人加紧浇筑地基、搭建钢结构顶棚,预计秋收前新增仓储容量约5000吨,可满足周边3个乡镇的粮食集中存储需求。80万元用于秋粮收购,老黎主动将谷子收购价从每斤1.25元提高到1.45元,“多花2毛钱,能吸引更多农户把好粮卖给我们,明年优质粮源更稳定”。5万元用于烘干机保养与配件更换,确保秋收高峰期“不停机”。据测算,今年合作社粮食仓储量将提升35%,收购量预计增加30%,销售额有望突破9000万元,利润较去年增长约9%。

  在崇州,像某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企还有不少。崇州支行始终坚持“贴着农企需求走”的服务理念,拒绝“一刀切”的标准化金融产品,专注提供“量身定制”的贴心服务。对谷物种植企业,推出“按粮食收成周期还款”的灵活方案。对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开发“设备按揭 ”产品。对粮食加工企业,提供“订单融资+库存质押”双重支持。未来,崇州支行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生产厂区,通过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陪伴崇州农企把“粮袋子”扎得更紧,把“农生意”做得更红火,让崇州的农业沃土上,长出更多丰收的希望。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