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洗钱犯罪活动的日益猖獗,金融反恐、反洗钱工作越来越成了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 作为一名工作在在基层网点的银行员工,现针对基层网点在反洗钱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客户方面。
每个银行从业者都深知了解我们的客户的重要性,行内也经常组织反洗钱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即便如此,前台人员的反洗钱水平依然参差不齐,在日常工作中客户身份信息识别是非常难以把握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立账户过程中,客户不愿提供详细资料或提供资料不够真实,导致了解客户难度加大。随着客户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在询问客户信息过程中极易引发客户的反感和不满,柜员难以直接从与客户的交流中获得全面真实的客户资料。目前,客户提供的居民身份证可以用二代身份鉴别仪与公安系统进行联网核查,营业执照可通过扫码或票据鉴别仪及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查询,但其他证件比如临时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港澳台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等合法证件无相应的识别工具,前台人员大多对这些证件的防伪要点并不明了,经办人员只能凭经验和直觉对证件进行判别,另外尽管客户提供了详细信息,工作人员也很难逐项全面核实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如果客户刻意隐瞒或造假,经办人员也难以完全识别。二是客户信息变更阶段,个人客户信息比如:手机号码、身份证件有效期限、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工作地址、职业类型等。对公客户信息比如:单位名称、注册地址、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受益人、持股比例、联系人电话等,以上信息变更后,客户很少会主动及时前来网点或登录银行电子渠道进行变更,尤其是手机号码变更后,银行工作人员很难联系客户本人,对客户进行持续识别难度增大。三是重新识别联系客户阶段。因反洗钱工作的保密性,在联系客户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到小心谨慎,不能透露任何关于反洗钱信息,不能让客户有任何发现和查觉。尤其是可疑交易产生后,当我们给客户的账户进行只收不付或暂停非柜面业务时,客户通常很难认同,即便是在操作之前事先联系了客户,也经常会遭到客户的责难甚至投诉,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开的账户想怎么使用怎么使用,银行无权随便干涉。甚至,有的客户在网点滋事:“说影响账户使用,要银行为其负责”,所以,客户的不认同导致反洗钱工作在执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技术层面。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前洗钱越来越具有隐蔽性、跨时间、跨空间、复杂性等特征,不法分子多渠道洗钱,且基本非正常交易多数已不通过传统的银行柜台办理,导致交易更难以被发现,银行网点无法及时对可疑交易做到准确识别并及时上报。
一是虽然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要求客户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并联网核查验证,即便如此,也难以精准识别客户,仍旧可能存在身份信息被盗用或者借给他人使用的情况。随着犯罪手段日新月异,加大了客户身份信息识别的难度。 二是可疑交易甄别难 。电子渠道交易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多笔资金快进快出,交易流水大,交易用途复杂,难以准确甄别可疑交易,另外犯罪分子手段层出不穷,比如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拆分等方式规避大额监控、通过快进快出规避资金冻结风险,通过分散交易对手降低交易对手风险等。三是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最近,根据几次下发的反诈数据,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新一代系统统一给客户暂停了非柜面业务,并强调客户去任何一个网点都可以解决。但实际上,比如客户前来网点新开立账户或开通电子银行,除非逐个系统授权查询,否则我们无法得知该客户是否有账户是否被司法查、冻、扣,或暂停非柜面情况,无法知晓该客户是否为高风险客户,即便查询,也只能查询到在我行开立账户数据,如该客户在他行有洗钱行为,现来我行办理业务我们也很难识别该客户是否可疑。
三.法律层面。
现阶段下,洗钱犯罪成本较低,即便工作人员反复提示风险,让其签署《关于买卖、转借、转租手机卡、银行卡、身份证件、对公账户等涉嫌违法犯罪告知书》,仍然出现出借银行卡、或注册空壳公司,在银行开立企业对公账户,账户经非法买卖转手至犯罪团伙,从事电信诈骗、博彩业洗钱等活动。近年来,非法买卖对公账户的事件屡见不鲜,对公结算账户较个人结算账户而言,具有较高转账额度的特点,能够快速实现黑钱“洗白”,导致其成为犯罪贩子“亲赖”的作案工具。 这类客户主要如下特征为:法人年纪老龄化,法律知识淡薄,随意将身份证出借他人使用,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综上所述,反洗钱工作任重道远,相信通过健全法律,进一步加强反洗钱工作柜面宣传力度,加大《反洗钱法》、《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向公众普及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告知客户在办理业务时应当履行的义务,银行从业人员在办理业务中积极完成反洗钱与尽职调查工作,筑牢全民反洗钱治理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