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别山巅的坚韧不拔,到长江之畔的众志成城,再到抗疫前线的无畏逆行,湖北这片热土孕育的伟大精神,始终是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值此“鱼米之乡”荆楚行活动纵深推进之际,作为践行湖北省农发行“十条规定”的基层力量,我们当以“三大精神”为指引,锚定作风建设核心,立足共产党员、农发行人、十堰人“三重身份”,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淬炼过硬作风,让政策性金融的“活水”精准滋养荆楚大地。
此次荆楚行活动,既是农发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重要窗口,更是基层员工检验担当、转变作风的生动课堂。综合部虽不直接经办信贷业务,却是保障活动高效运转的“中枢”,每一项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工作,都直接关乎活动质效。作为部门主管,我全程投身其中,既见证了农发行在守护粮食安全、培育特色农业、赋能乡村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更在政企对接、一线服务的实践中,对作风建设“如何转、怎么干”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悟。恰逢全行开展作风建设大讨论,现将实践思考分享如下,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把“统筹协调”作为作风建设的“基本功”,在高效联动中显担当
综合部是活动运转的“神经中枢”,作风实不实,直接决定服务链条通不通。筹备阶段,我们摒弃“等靠要”的被动思维,以“十条规定”为遵循,牵头搭建“三维沟通机制”:一是向上精准对接:紧跟市分行活动专班部署,深研粮油、农地、水利、绿色“四大银行”领域的项目建设要求,确保服务方向与上级行政策同频共振;二是对内协同整合:联动客户部门,梳理郧西林业、特色农业典型案例,特别是林权抵押等创新经验,整合形成契合“鱼米之乡”主题的金融服务素材库;三是对外提前摸排:对接地方农业农村局与涉农企业,建立“需求清单+响应台账”,明确对接人、时限,确保诉求“有人接、有人办、有回音”。
这种“靠前一步想、提前一步干”的工作方式,正是作风建设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的生动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统筹协调的核心本质是“责任扛在肩、服务想在前”的作风自觉。
二、把“一线服务”作为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在务实行动中见真章
作风建设的成效,从来不是写在文件里、挂在口头上,而是要在一线实践中检验。作为共产党员,我们需践行初心使命;作为农发行人,我们需坚守支农本源;作为十堰人,我们需扎根家乡热土。围绕“鱼米之乡”荆楚行活动全流程,我们以“细节见作风、服务显担当”为准则,把工作做在实处:一是筹备环节重“精准”:牵头制定活动实施方案,责任到岗、时限到天,协调完成宣传展板制作,突出我行在守护粮食安全、培育特色产业中的信贷支持成果,让郧西支行的支农实绩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活动环节重“高效”:在支行组建服务小组,设立“一站式”服务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引等服务,同时借鉴“金融服务先锋队”的调研模式,对企业提出的融资难题当场登记、专人跟进,确保问题不搁置、服务不脱节;三是后续环节重“闭环”:了解到客户需求后第一时间梳理整合,逐一跟进办理进度,推动“活动热度”转化为“服务实效”。
作风建设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像农发行支持农业生产那样,把脚踩在田间地头的泥土里,把服务落在企业真实需求上,只有这样,“金融为民”的宗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三、把“宣传引导”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在传递价值中提质效
好的作风既要干出来,更要通过精准宣传让更多的人看见、认可,进而凝聚支农兴农的社会合力。活动期间,我们以“讲好农发行故事”为目标,以“三大精神”为内核,构建“内外联动”的宣传格局,取得了扎实成效:一是对外借势发声:依托地方媒体报道活动动态,聚焦我行支持荆楚农业的举措与成效,让更多市场主体知晓“十条规定”下的农发行担当;二是对内强化赋能:在支行设立宣传专区,摆放特色产业支持案例手册和信贷产品折页,安排专人现场讲解,直观展示林权抵押等产品优势,生动诠释“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让企业感受政策性金融的温度;三是优化宣传作风: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解决“政策看不懂、服务找不到”的痛点,这正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宣传的过程,既是传递支农声音的过程,更是锤炼作风的过程。政企良性互动间,作风建设的成效愈发坚实。
荆楚大地的“鱼米飘香”,背后需要扎实的作风作保障;农发行流向乡村的“金融活水”,需要优良的作风来引流。作为综合部主管,我将以此次“鱼米之乡”荆楚行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大讨论成果——带头“拎得清”方向、“讲得透”要求、“结合干”实事,带头践行“三大精神”、严守“十条规定”,立足“三重身份”,树立“实干为要、效能为先”的意识,把“统筹协调更高效、一线服务更扎实、宣传引导更精准”作为目标,以过硬作风筑牢服务根基,为农发行助力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基层力量!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