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群山之中,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高山生态黑猪养殖基地里,一头头毛色乌亮的川藏黑猪正在林间悠闲觅食。这里是“北川老腊肉”故事的起点,也是一场金融助力民族品牌振兴实践的开端。
羌寨“猪倌”的品牌梦:从10户试点到万头规模
2015年,土生土长的北川人王总带着一个“让乡亲们靠养猪过上好日子”的念头,一头扎进了坝底乡通坪村的山林。当他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川藏黑猪品种——肉质紧实、生长周期适中,正是制作老腊肉的上佳原料时,当即决定引进品种,开启黑猪代养试点。
“刚开始就10户贫困户愿意跟着干,我们签了代养协议,承诺保护价回收,每头猪能让农户稳赚1500元。”王总回忆道。靠着“养殖有技术、销路有保障”的承诺,代养模式迅速得到认可。短短几年间,公司相继在北川5个村建起6个代养基地和1座腊肉加工厂,生猪存栏量突破1万头。2018年,通坪村率先摘掉“贫困帽”。如今,不少代养户家庭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养猪脱贫、产业致富”。
在带动增收的同时,王总始终惦记着一件事——把“北川老腊肉”这个羌族非遗品牌捡起来、传下去。他组织老匠人还原传统熏制工艺,用柏树枝、核桃壳慢火熏烤,让腊肉带着独特的木香味儿。凭借地道的羌族风味,北川老腊肉逐渐走出大山,远销全国。但随着订单激增,“养殖规模跟不上销售速度”的问题也摆上了台面。
金融精准对接:400万“及时贷”解扩产之急
“想再引进1万多头猪仔,可建猪舍、买饲料都需要钱,流动资金一下就紧张了。”就在王总为扩产资金犯愁时,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龙泉驿大面支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了门。原来,支行通过市场调研捕捉到企业的扩产需求后,立即组建专项服务小组,驱车深入北川养殖基地实地走访。 “我们在基地看了猪舍环境、养殖流程,也算了代养户的增收账,觉得这是个既带动乡村振兴又有市场潜力的好项目。”支行业务团队负责任人介绍道。针对农业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考虑到企业缺乏传统抵押物,支行突破“抵押为本”思维,以企业稳定的代养订单、政府产业扶持背景及品牌市场潜力为授信依据,创新推出“无抵押+中长期经营贷”的专属方案,执行乡村振兴专项利率政策。不仅如此,支行还开通“乡村振兴绿色审批通道”,简化资料要求仅用3个工作日完成从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到400万贷款发放的全流程。“金融+产业”: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有了资金,我们能新增1万多头猪仔,再建2个标准化猪舍,还能带动1000多名村民参与代养,预计年增收能突破5000万元。”王总难掩激动。更让他格外感慨的是,多年前北川腊肉曾在浙江衢州“北川馆”展销,如今又与浙江的银行达成深度合作,“从东部帮扶到金融携手,这份‘双向奔赴’让我们对品牌发展更有信心了。”
如今,在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龙泉驿大面支行的资金支持下,北川老腊肉的产业链正不断延伸:不仅养殖规模扩大,腊肉加工厂还新增了真空包装、礼盒定制生产线,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打算把腊肉做成小包装、开网店直播,让羌族味道飘得更远。”王总盘算着,已经跟支行约好计划明年再提一笔“腊肉供应链贷”给经销商备货。成都分行行长关启亮表示:“只要农村产业有盼头,我们的信贷资源就跟到山头。”
羌山落日,炊烟升起,腊肉的柴火气与金融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那是北川最地道的香味,也是乡村振兴最实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