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农村金融

农村信合服务好 水家小伙拔穷根

发布时间:2017-03-03

 农村信合服务好  水家小伙拔穷根

 

“我家穷,我家住在茅草棚;半夜三更下大雨,一家老小戴斗篷。”这是过去水族同胞经常形容贫困生活的歌谣。

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板党村古阳山间的一个小寨子,只有三户人家共11口人。他们三家人住着两栋旧木房,其中有一栋一屋两家住,一家不到20平米。因年久失修,已经变成“千柱落脚,万盏明灯”,过着“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的日子,正如上面歌谣唱一样穷苦。

这些人家,是上世纪九十年初的从另外一个村迁来的水库移民。这几家人的户主分别是韦兴顶、韦玉贝和韦摆。这里山高路陡,被人们称为住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这是多雨季节的一天中午,笔者随的霞村一位村干部,走访这个山间的小寨子。因为刚刚雨过天晴,上山时还是泥滑路烂,一不小心就会摔得四仰翻杈。看到有外面的人来了,“全寨”男女老幼都围拢过来,争先恐后诉说着眼前“人人都说黄莲苦,我比黄莲苦十分”的生活处境。

临别的时候,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带着一寨人,依依不舍把我们送到寨前的地边。当笔者转过身去,举起相机给他们拍照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跑到老奶奶背后躲藏。老奶奶一手把小姑娘揪到面前,打了她屁股一巴掌说:“乖乖,站好,让同志照相。同志会给我们送来好日子的。”面对此情此景,笔者按下相机的快门,不由一阵心酸,泪花情不自禁夺眶而出......

就在距离这个穷寨子约两公里的地方,又住有3口人,他们是从的霞村搬来的,男主人名叫韦学填,今年28岁,他的妻子叫名月朗,夫妻俩身边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同样是“外来户”,虽然没有高楼瓦屋,但他们的生活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夫妻过的是“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快乐生活,被周围的人们称为“快乐夫妻”。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韦学填的家住的霞村,那里也是有名的贫困村。韦学填与父母和爷爷一家6口人。因为家境贫穷,韦学填没有读完小学就辍学回家,跟着父母揑锄头把,从小做家里的一个强劳力。

边远的水家山寨,祖祖辈辈就这样口朝黄泥背朝天,指望有一天会过上好日子。但是那个交通闭塞,人多地少,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有地方,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推广了科学种田,但一亩三分充其量也只是吃饱饭,经济生活水平还是“山河依旧,面貌未改”。

18岁那年,韦学填也被迫外出到沿海打工。第一站,他到广东肇庆,在一家养殖场做小工,一个月挣1400多块钱。第二站,到浙江一家化纤企业。第三站,返回广东另一家养殖场,在外面一晃就是8年,虽然没有挣到什么钱,但学到了一手养鸡、养鸭、养鱼、养猪的实用技术。

就在这8年,国家不断加大了西部开发的投入力度,家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穿赤三都全境的贵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营运,家乡成为“两高”的交通要道,加上多条县际公路陆续跟进建设,使昔日穷乡僻壤的山区一夜之间华丽转身,就成了贵州南下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的前沿。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别的不说,就是被称为“东方情人节”的水族“卯节”活动也热闹起来了,被称为世界最长的、批次最多的、持续近两个月时间的民族节日一年一度的水族“端节”也热闹起来了。就说每一个批次“端节”的“端区”都是成千上万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向水家山寨,热闹成了市场,热闹成了拉动家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动力。韦学填向我回忆家乡的发展,像似有一股合不完的劲儿。

水族端节上桌最出名的菜品就是“韭菜包鲤鱼”。韦学填说,千家万户招待亲朋好友、外面的游客的需求,成了我盯住的一个市场。2014年,韦学填和韦月朗“夫妻双双把家还”,了解到这个大变化,就感觉到,跟着这个市场需求的路子走,就可以发家致富。

家乡也有了用武之地,不再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去打工了。韦学填与妻子商定:“下决心在家门口干吧!”他的目标是寻找一个较大的水面发展鲤鱼养殖。第一年,他先用自家的几小块稻田养鸭,收了两万多块钱。第二年到板党村古阳山间承包10亩山塘,在塘边养鸡,把鸡粪处理,用来养鱼,走循环养的路子,成为全村有名的养鱼大户。去年仅“端节”期间,卖鱼就纯赚了4万多元。韦学填扳着手指算了算,两年多来,养鱼、养鸭、养鸡的纯收入已是的10多万元。他的生产发展了,手中经济渐渐宽裕了,在的霞村住的父母一家人生活条件也改善了。用他老父亲的话说,现在的日子是“爬楼梯吃蔗杆——一节更比一节甜”。寨子里的人都夸奖,韦学填干出了一家的甜日子。而韦学填的体会是:“我是瞄准市场需求,靠着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干起来的。”

俗话说,“人不出门身不贵”。韦学填出门打工8年,也见多识广。他向我摆起他的创业故事来,也是一套一套,蛮生动的。他说,因为穷才出去打工,8年挣得两万来块钱,用来做发展产业也挡不了“火壁”,但是有了农信用社做靠山,我越干越起劲。这两年来,正当我看准了市场需求,下决心大干一场的时候,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我家被评为信用户。信用社给我发放了13万元信用贷款。这个时候,我的养殖场就像一架水车,信用社的贷款就像一股水,冲着我的水车,就转起来了。今年7月份,我还了贷款后,还想再贷,想把周边的贫困户组成一个合作社,把养殖规模搞大一点,帮助大家打开市场销路。

本文之前述说的那个小寨子的状况,韦学填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说:“像我附近从库区移民的几个贫困户,只要他们肯干,我也可以带动他们发展养殖业来增收脱贫。”为了扩大养殖规模,韦学填专门做了市场调查,发现养猪也是有钱可赚的。今年他除了多养鱼外,还修了猪圈,养了几十个猪仔。已有韦耀初、韦耀积、韦耀开等10多个农户与他订购了猪仔,他们说,要跟韦学填学科学养猪。

一花引来众花开。韦学填的故事撞击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贫困山村面貌要改变,必须一批有会干、实干的致富的领头人。”虽然韦学填的领头作用刚刚萌芽,但是正在潜移默化产生着很深的影响,过去“养牛为犁田,养猪为过年,养鸡鸭为油盐钱”的小农经济观念已在村民们的心底里发生着新的变化,只要注意因势利导,这种变化就会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在农信社深入推进金融扶贫的进程中,还会展现出更多生动的脱贫故事。

(韦国龙)

来源:本网信息员
作者:韦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