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争片,战斗场面的描绘是基本功,难的是如何在恢宏壮烈的场面下让人物不失“人性”。在我看来,前作在战争场面下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有些讨巧了,“啃冻土豆”“冰雕连”的场面描绘在视觉上的震撼能很好的起到催泪的效果,但这种刻画是浮于表面无法融入情节,人物形象反而会趋于刻板落入俗套。虽然《水门桥》对于人物刻画仍有欠缺,不乏冲锋枪扫射飞机吸引敌机注意的不合常理之流,但仍有不少亮点,影片末尾伍万里站在空空队列中喊道“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将战争的惨烈与抗美援朝将士的大无畏精神体现的淋滴尽致,给观众心灵的需撼也久久难以平复。
在梅生形象的刻画上,从骑着小自行车在潇潇竹林间的小道与温婉的妻子告别,到最后奄奄一息叼着女儿的半张照片驾着燃烧的卡车冲向水门桥,上海人骨子里的精致与浪漫也让人物鲜活起来。因为本篇片聚焦于水门桥的争夺,从头至尾几乎都是战斗场面,人物间互动对话比前作明显减少,但《水门桥》在服化道和台词上的细节把控的弥补了一些人物形象扁平的问题,也算是在战争场面描绘和人物形象塑造间的折中一手。
总的来说,如果将长津湖两部合二为一来看,这是一部不错的爱国教育电影,兼顾到了“人性”与战争宏大场面的展现,但这一切对于人性的描写和战争血腥场面的刻画都是为了主旋律而服务,主角光环让人物脱离现实,除梅生外几乎所有的形象刻画都是大义凛然式的,很难看见每个人物的个性,让观众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了明显的隔阂。战争场面震撼人心,人物共呜却难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