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新都区锦丰社区的“香爱·有礼”美丽工坊里,残疾竹编匠人杨兴成手捧一只黄绿交织的PVC竹塑托特包,笑容欣慰:“这是我们在银行展示区卖出的作品,上周刚成交了5个!”这份小小的成就,离不开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新都大丰支行打造的“助残兴融”公益平台——通过融合金融服务与手艺传承,为残疾人群体铺就一条有温度、可持续的增收之路。
让好手艺被看见
走进大丰支行营业厅,“助残兴融.编织美丽梦想”展示区格外引人注目。竹编托特包、文创摆件等手工艺品整齐陈列,一旁的展板记录了锦丰爱心驿站中残疾学员围坐学习编织技艺、银行员工与匠人共同探讨产品设计的的动人场景。这不仅是一个展区,更是一座连接社区与市场的“公益桥梁”。
“以前我们的作品主要在社区集市销售,现在银行提供免费展位,办业务的客户都能看到,销量提高了近三成。”杨兴成的话道出了展示区的实效——自2024年8月展示区设立以来,作品曝光度显著提升,甚至有办理贷款的客户一次性订购20只竹编包作为企业伴手礼,让这群匠人第一次感受到被市场认可的喜悦。
作为锦丰社区的“伙伴银行”,大丰支行不仅无偿提供展陈空间,更积极联动企业客户与本地资源,帮助匠人对接订单、拓宽销路,让深藏工坊的传统手艺真正走入市场视野。

给“指尖经济”注入底气
“编一个包需要三天,以前总担心做多了卖不掉。现在有了银行支持,不用再为买材料发愁,还能专心提升手艺。”李大姐是杨兴成的徒弟,也是大丰支行“助残金融服务”的受益者之一。
针对残疾匠人群体普遍面临的资金周转难、销售渠道窄、技能提升慢等痛点,大丰支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技能”的精准帮扶措施。
在金融服务方面,支行开通助残结算绿色通道,为参与竹编项目的残疾匠人及社区工坊减免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等多项费用,降低资金流转成本。不仅如此,支行还组建专属金融服务小组,定期上门教匠人们使用手机银行查账、对账、线上收款,手把手指导收支规划与成本核算。
在技能提升方面,新都大丰支行联合锦丰爱心驿站开展了“手把手”系列培训课程,从基础竹编手法到文创产品设计,从线下销售技巧到新媒体营销,全方位提升残疾匠人的综合能力。
目前,已有30余名残疾人通过系统培训掌握成熟编织技艺并实现稳定增收,杨兴成的工作室更成为社区里的“自强孵化站”,带动更多残疾同胞走上凭双手致富的道路。
构建“金融+公益”闭环
“我们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展示平台,更是致力于成为连接残疾匠人与市场的桥梁。”新都大丰支行负责人表示。目前支行已向锦丰社区捐赠专项慈善基金,用于支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未来,支行计划从两个方面深化帮扶举措:一是拓展展示区功能,增设“匠人现场编织体验”专区,让银行客户能够亲身体验竹编创作过程,感受手工艺的温度与魅力;二是联动更多企业客户,定制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残疾人文创产品作为员工福利,形成“培训+展示+订单”的闭环帮扶模式。

在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新都大丰支行的创新实践中,展示了金融力量如何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为残疾人群体铺就一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致富之路。这不仅是一个公益平台的成功故事,更是新时代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