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尖尖小芦笋 敲开致富门

发布时间:2023-08-03

      3月13日,由福建农信联合出品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上新吧 福味》第三集之“东山白芦笋”在多家媒体平台播出,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东山白芦笋作为地标产品,对东山县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自《上新吧,福味》纪录片开播以来,东山白芦笋这一产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东山县从1978年开始引入白芦笋种植,是我国最早种植白芦笋的地区之一,也是福建唯一种植白芦笋的县域。东山白芦笋2004年获得国家原产地认证,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纳入中欧十大地理标志农产品互认。纪录片的开播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也撬动了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白芦笋产业,实现农户致富增收。

      针对东山白芦笋产业东山农信联社采取一系列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措施。一是加强走访对接。我县联社以“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为抓手,加强与当地农村农业局、乡镇政府部门沟通,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获取白芦笋种植户信息清单,通过主动对接,为生产经营正常、信贷需求强、信用记录好的种植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二是丰富信贷产品。我县联社根据白芦笋种植户生产经营周期、实际生产情况,灵活确定承贷主体和贷款期限,加大中长期贷款、循环贷款的投放力度。结合优惠性政策工具,推广“福农直通贷”“乡村振兴贷”“福农·微易贷”等信贷产品,满足白芦笋种植户融资需求。三是拓宽担保渠道。我县联社积极与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借助“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资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银担合作“朋友圈”。与东山县达信支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担保业务合作协议,开展“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提高白芦笋种植户信贷资金可得性。

      过去,白芦笋是东山人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产业,也是东山人一份重要的记忆。东山县丰富的海泥土资源,给芦笋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有机肥源,同时充分利用海洗沙供软化栽培,使东山芦笋的品质更加优良。东山县生产的白芦笋嫩茎外观乳白,笋条大体笔直,笋尖紧凑,皮层较薄,肉质细嫩,木质化程度小,畸形笋少,品质优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擦亮白芦笋这个农业特色品牌,东山县前楼镇政府多措并举、多招并用,指导农户种植技术,提高芦笋产量和质量;保持1000亩的种植面积不减少;抓好宣传,从提高群众种植芦笋的积极性上下功夫,推动白芦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眼下,东山县芦笋进入今年的第一次采收期,长在土里“白玉簪”长势喜人。在东山县前楼镇岱南村,微风吹拂下,远远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白芦笋清香。在芦笋田地里,藏在沙地里的白芦笋被农户“一刨一掘一折”采挖出来,农户们忙得热火朝天,目前市场上白芦笋价格较好,农户们感觉幸福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今年,前楼镇在岱南村建设芦笋产业文化园,包含芦笋观光产业园和芦笋文化馆,其中芦笋文化馆于今年年初开工建设,建设面积5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下阶段前楼镇政府将致力于芦笋文化馆建设,积极推动芦笋保育基地建设,把鲜芦笋、芦笋罐头及芦笋茶等系列产品通过电商直播等平台的推广方式,提高芦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东山白芦笋的价格卖得更好更高,进一步助农增收。

      下一步,东山农信联社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三争”行动,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以金融活水“浇灌”八闽大地,撑起农民增收新门路,用活一枚地标、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来源:东山农信联社
作者: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