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一大早,农发行房县支行办公室主任魏瑞同志像往常一样驱车前往中坝乡三池村。自2015年以来,魏瑞同志受房县支行委派,长期驻扎该村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这位在金融战线上奋斗了36年的老党员,开始了扶贫路上的人生新征程。
三池村是十堰市房县与竹山县交界处的一个山区贫困村,也是农发行房县支行的挂包帮扶村。该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单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5年7月,带着支行的重托,肩负着光荣的使命,魏瑞同志来到该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进村以后,面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他迅速转变角色,全身心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在魏主任和支行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房县支行被县委、政府授予“精准扶贫尽职履责单位”。
问诊把脉找穷根
困扰三池村村民和脱贫攻坚的首要难题是高山交通问题。三池村大部分村路仍是狭窄的山石路,每次去村里都要开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村民平日对外联系诸多不便,生产生活非常受限。因此,修路便成了帮扶三池村脱贫的头等大事。心中有了这个念头,魏主任开始每天去村委会了解情况,与村干部磋商,打报告,递申请。一方面,积极向支行领导汇报,筹款资助该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支行向县扶贫办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全力争取修路资金。
与此同时,水是生命之源,人蓄饮水和种粮浇地都离不了它。魏主任平时注重收集水利扶贫信息,坚持每户走访落实,从每家每户的水管安装长度到每户的安装使用他都逐一了解、全程监督记录,他始终坚信“跑一次路、进一家门、找一个人、成一件事”。在掌握全面情况后,他和支行领导一起积极向水务局和电力公司反映问题和汇报工作。
对症施治开良方
魏主任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经常与村干部奔走在扶贫调研的田间地头,开座谈会、走访贫困户,协助建立了全村的贫困户档案。三池村致贫原因主要是病、残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他与村委会干部判断基本贫困情况时总结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的“四看”经验。为确保在2017年底实现对口扶贫村全村脱贫,在他的牵头下,村委会研究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完成了三池村扶贫攻坚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贫困户帮扶、精神脱贫等方面。
三池村地处深山区,地理条件恶劣,是中坝乡最偏远的村庄之一,村里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挣钱,无村集体企业,村集体收入为零。如何做到“真扶贫”,让老百姓们富起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魏主任脑海中。靠农户通过传统手段自己种植包谷、水稻等农作物只能解决口粮问题,不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路线,脱贫致富只是镜中月、水中花。空谈误事、实干兴村,为此,他把目光盯在了扶贫产业发展上。只有发展产业路子,才能让老百姓看到脱贫的希望。
真心帮扶暖民心
“扶贫工作是一场持久战。经过的二年多的驻村帮扶,对扶贫工作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刚开始时还有很多顾虑,现在完全没有了。现在每天只想怎样去发展产业、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能为村里办点实事”、“憧憬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成为小康村,这中间有我的汗水,会感到人生很有意义”……这是魏主任内心的想法。
魏主任一待就是二年多,跋山涉水,吃住在村,村民也慢慢打心底里尊敬这位“扶贫队员”。针对贫困户居住环境条件差的问题,他积极地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为贫困户争取地面硬化资金;为落实相关扶贫政策到户,在政府各项补贴和帮扶资金下达后,他挨家挨户的去走访落实,确保每一分补贴都交到老百姓的手中。
2015年7月至今,在每月驻村工作20天以上的日子里,他与村干部一道日夜思考,挖掘扶贫活水,制定脱贫措施——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以文化宣传和自强理念引领村民,达到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目的。他们走家串户,开展座谈,动员鼓劲,转变部分村民等、靠、要的落后观念。“现在,村民逐渐重视自身思想认识的提升,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善,意识到脱贫最终还需依靠自主生产、自主发展来实现。现在村干部和贫困户的劲头都很足!”。
农村是扶贫的基础、扶贫的第一线,驻村帮扶干部在推进基层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用心干,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认真干,就能把事情干好。服务精准扶贫,路径不能有偏差,思路要不断深化,不脱贫就不撤离。”魏主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