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充分发挥资金的价格—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新一轮金融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在随后的10多年间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央行先后扩大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浮动幅度。2012年6月,央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开启了存款利率浮动时代。2013年7月,央行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下阶段将逐步放开并最终取消存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国际经验表明,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
市场利率是指基准利率,是时间价格加上资金的风险价值,再加上资金的获得成本,这构成了利率的全部含义。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只有基准利率和利率成本。利率市场化是风险的释放过程,如果从改革的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所体现的市场趋向为两条,第一是竞争性,即金融机构的相互竞争,产品的竞争;第二是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对于这一点,央行行长周小川表达的非常明确:利率市场化就是自主定价权。
从贷款利率全部放开以来,目前中国在信贷市场上存款利率还有上限管制,只允许上浮10%,但是其它利率,包括信贷市场的贷款利率,也包括债券市场一季市场的发行利率和二季市场的交易利率,也包括货币市场拆借市场上的利率全部都是自由定价的。
这么理解的话,我们突然发现所谓利率市场化,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三。第一,利率的变动,利率高了还是低了;第二,风险释放风险定价,就是风险合约;第三是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表现,除了利率水平的变动,就是风险的释放。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的金融机构还有相当差距,不在于规模,或是资金的融通能力,而是能不能对于风险给予准确的定价。我们说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有很大的挑战,而也正因为这个挑战促使金融机构转型。
可以说,利率的市场化触动商业银行的“核心利益”。有国有银行表示说“利率千万不能放开,放开我们就会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厅局级官员在上海一个内部讨论会上表示,“过早地放开利率是我最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在配套措施还没有安排好的情况下就放开。” 他补充说,“因为我国的金融机构自律性比较差,一放开就会搞利率战、价格战,如果明的不行就来暗的,给你买米买油,给你送保姆。” 通常所说的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银行自己决定。时至今日,银行仍然没有权限在央行设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来,市场资金面日趋紧张,央行通过存准和利率这两大货币工具回收了银行间的资金,以期缓解因为巨额货币存量及乘数效应刺激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客观上使得各家银行的存贷比逼近75%的监管上限。 而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各种“高息揽存”的手段吸纳存款,另一方面通过以信贷证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财产品,成为“影子银行”,规避监管。 上海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吸纳存款的方式方法更多,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工、农、中、建会反对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原因,它们担心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存款份额会被蚕食。” 此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行测算,结果显示,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四大行整体的利息净收入可能会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利率市场化几乎确定性的挤压了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原来因为国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按规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将自己的资金借给银行,很多时候连通货膨胀的收益率也达不到。而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完备,国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将自己辛苦挣来的资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给银行,银行吸纳大量低成本资金后又以高于基准利率的水平贷出去,中间的价差空间非常大,而且关键是银行承担的风险很低。
但是,风险存在的同时利率市场化又隐藏着巨大的利益。这要掌握好这把双刃剑,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会如火如荼。
银行理财产品是中国目前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最强动力之一,它吸引银行存款转换为直接投资的理财产品,每年余额的增长超过万亿,以每年1%-2%的速度侵蚀着银行存款。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无风险,但已经给存款资金一个低风险的投资出口,间接的推动了利率市场化。银行甚至主动通过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绕过基准利率的限制以争夺存款,如果未来大额可转让存单可以退出,那么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加速,即将启动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将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因此,利率市场化不仅已经启动,而且是如火如荼的启动,且一经启动就难以停下。
来源:
作者: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