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金融文化

以红色基因铸金融廉魂 用黔北热土写为民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序章:涛声入梦
深夜伏案时,湘江河的浪涛总与点钞机的沙沙声在耳边交织。支行走廊上那面斑驳的文化墙上,"三铁精神"的鎏金大字在月光中若隐若现,恍若旧时老信贷员翻山越岭时揣着的马灯,引我踏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梦之旅。
第一境:铜锁青箱
玻璃展柜里,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铜锁泛着幽光。指尖轻触展柜,忽然听见竹算盘的噼啪声——1986年那台笨重的ATM机正吞吐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叠钞票,1998年的《客户意见簿》在风中簌簌翻页,某页"退回误存钱款"的记录被晚霞染成鎏金。
讲解员的声音忽远忽近:"当年红军背着银元布袋走长征,如今工行人揣着移动终端进苗寨,变的是挎包分量,不变的是..."话音未落,我瞥见展柜倒影中,自己的工牌与墙上的八角帽竟系着同款红绸。
第二境:石阶流云
青石板沁着晨露,智能柜员机的蓝光在革命旧址前晕染开来。白发老者颤巍巍递上存折,先锋队员俯身讲解的剪影,与展馆里1935年红军司务长弯腰称盐的画面重叠。
《适老服务登记表》的墨迹在潮湿空气里洇开,某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字样渐渐幻化成旧时账本上的蝇头小楷。服务点角落的廉洁承诺签名墙,分明是当年马帮驿站"不取山民一粟"的誓约石碑。
第三境:墨香穿廊
文化走廊的穿堂风带着油墨香,八十年代的蓝黑墨水在报销单上洇出"贰角车费",隔壁电子屏的防诈警报突然闪烁,惊醒了正在誊写《员工守则》的新人。
她笔尖悬停:"昨夜梦见老会计打着算盘追到赤水河边,就为修正账目差的一分钱。"我望向展柜里蒙尘的手工记账册,忽然明白那些泛黄纸页上的数字,原是用湘江河水研磨出的墨迹。
第四境:月照苗岭
吊脚楼的月光浸透"兴农通"电子屏,区块链认证的收购款如星河流转。蜡染布上的图腾在夜风里浮动,恍惚化作驻村日志里的字句:"补拍照片时,露水打湿了第17次按下的快门。"
守夜的信贷员倚着廊柱小憩,怀中紧抱的终端设备亮着微光,恰似当年红军宿营时揣在怀里的银元袋。山雾漫过扉页那句"走烂千层底,不沾半分利",将墨痕润得更深。
醒时卷:长河拾珠
晨光中,文化墙上的"铁账本"三字镀着金边。指尖抚过历代工行人的集体照,那些模糊的面容在玻璃反光里渐次清晰——
有在柜台退回多出钱款的青年,有深夜里核查农户抵押物的背影,有教老人使用手机银行的侧脸。他们胸前的工牌折射出细碎光芒,汇入湘江的粼粼波光。
此刻终于懂得:工行人的廉洁基因,不在档案室的编年史里,而在每一次指尖划过指纹机的温度中,在每声"这笔贷款必须实地核查"的坚持里,在每回俯身倾听客户需求的弧度间。
 
 
来源:播州支行
作者:郭昱婷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