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石化市场 国际原油 化工品
能源化工事业部 马英君
导语:2025年8月,石化市场在原油下跌、国内“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及部分产品供需结构调整的综合作用下呈现“涨跌分化”格局。炼油链受原油利空拖累多数产品价格承压,石油焦却凭借需求支撑逆势上涨;芳烃链因成本下跌与供应充足整体偏弱,仅纯苯受阶段性供需影响表现偏强;烯烃链则涨跌互现,环氧丙烷、EVA等品种因供需利好价格上行。步入9月,“金九银十”需求旺季叠加产能优化政策落地,市场能否摆脱弱势、实现结构性修复?
8月石化市场回顾:成本利空主导,部分产品逆势突围
8月石化市场整体承压,核心源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成本支撑弱化,叠加多数化工品需求改善有限。但细分板块因供需基本面差异,呈现显著分化特征,石油焦、环氧丙烷、EVA等产品成为“逆周期”亮点。
国际原油下跌,拖累产业链价格中枢下移。8月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宽松预期升温,月内价格震荡下行,直接拖累石化产业链成本端。从数据来看,原油实际值呈现回落趋势,且预测值延续下行导向,WTI、布伦特原油均价均环比下跌,导致国内石油价格指数同步承压。成本端的利空传导至下游,炼油及多数化工品价格缺乏支撑,39个监测化工产品中,25个产品价格环比下跌,仅6个产品价格上涨,8个产品基本持平,市场整体弱势特征显著。
细分板块表现:涨跌分化,结构性机会凸显
炼油及副产品多数承压,石油焦表现突出。8月炼油产品以承压下跌为主,原油下跌利空持续释放,且多数产品需求改善有限,市场购销气氛平淡,月均价环比普遍下跌。其中,柴油价格跌幅显著,环比下跌2.04%,沥青、液化石油气等产品价格亦呈现不同程度下跌;但石油焦表现亮眼,受电解铝稳产、负极材料需求增长支撑,叠加市场囤货行为与低库存催化,价格逆势上涨,东北石油焦1#负极材料市场价环比涨幅显著,成为炼油链中的“亮点”。
芳烃产业链整体偏弱,纯苯阶段性偏强。8月芳烃产业链整体运行偏弱,核心源于成本端原油下跌与供应端充足的双重压制。PX产业链受成本下跌、新增产能投放影响,价格整体下跌,二甲苯因新增产能施压,跌幅尤为明显;而纯苯-苯乙烯链条呈现区间波动,纯苯受阶段性供需改善影响,价格表现相对偏强,但苯乙烯仍受终端需求淡季拖累,整体承压,未形成明确上涨趋势。
烯烃产业链涨跌互现,供需利好品种领涨。8月烯烃产业链呈现“分化”格局。丙烯链条普遍偏弱,多数下游产品受需求疲软、供应宽松影响,价格环比下跌;但环氧丙烷因需求改善、库存处于低位,价格获得支撑并实现上涨;乙烯产业链同样走势分化,EVA因供应偏紧部分装置检修、进口减量支撑价格上行,乙二醇则受政策端消息提振价格小幅走高,成为烯烃链中的增长点。
9月市场展望:旺季临近叠加政策发力,结构性修复可期
进入9月,随着进入“金九银十”传统需求旺季、国内“反内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石化市场有望摆脱8月的弱势分化格局,迎来结构性修复机遇,但整体仍需警惕原油成本波动与部分品种供应过剩的风险。
(一)成本端:原油或低位震荡,成本压力边际缓解
9月国际原油市场仍面临供需宽松压力,OPEC+增产、美国原油产量稳定叠加全球需求复苏缓慢,预计原油价格将维持低位震荡,成本端对石化产业链的利空影响将边际缓解。从预测数据来看,原油价格或在55-65美元/桶区间波动,虽难有显著上涨,但大幅下跌空间有限,为下游化工品价格企稳提供基础。
(二)需求端:“金九银十”启动,需求有望边际改善
9月终端行业将逐步进入传统旺季,房地产、汽车、纺织等下游领域需求有望释放:房地产行业景气有回升趋势,预计将拉动沥青、聚丙烯等建材相关化工品需求;汽车行业产销旺季将提振烯烃、苯乙烯等塑料品种需求;纺织行业复苏则利好PTA、乙二醇等化纤原料。此外,“金九银十”备货周期启动,下游企业或提前采购,带动化工品库存去化,为价格上涨提供动力。
(三)细分板块展望:石化各产业链行情分化中存改善预期
9月石化各产业链行情分化中存改善预期。PX产业链价格或高位回落,但PX因原油宽幅波动、国内供应平稳及聚酯需求尚佳显抗跌性,甲苯、二甲苯受益金九旺季需求提振或小幅偏强但力度有限;苯乙烯产业链整体低位坚挺整理,终端需求环比改善、检修计划增多及下游三S需求向好有望优化供需结构形成支撑,然终端消费增幅有限与行业亏损压力将限制上行空间;丙烯产业链存好转预期,装置检修增加推动行业去库、供应压力下降,叠加金九旺季需求向好与备货积极性提升形成支撑;乙烯产业链多数产品走势改善,乙烯、聚乙烯及乙二醇月均价重心或上移,需求端提供支撑,而环氧乙烷及EVA因供需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或区间震荡,需关注供需博弈。
9月市场“弱修复”确定,结构性机会为主
综合来看,9月石化市场预计将摆脱8月的分化弱势,进入“弱修复”阶段:核心驱动因素为“金九银十”需求旺季启动、国内“反内卷”政策深化带来的供需结构优化,以及原油成本低位企稳后的边际支撑。但市场修复并非“全面性回暖”,而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重点关注部分供需偏紧或需求改善明确的品种;同时,需警惕部分供应过剩品种的价格波动风险,合理把握备货与投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