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石化市场 盈利分化 能源成本
能源化工事业部 马英君
导语:2025年石化行业上演终极分化。巴斯夫Q2净收入暴跌81.4%至0.8亿欧元,全年盈利预期下调11亿欧元;而中国11家企业跻身全球50强,中石油与第三名陶氏差距缩至2亿美元,桐昆股份以22.6%增速领跑全球。欧洲巨头正遭遇贸易壁垒与能源成本的双重挤压,中国企业则依托“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与国内需求缓冲穿越风暴。当杜邦出售芳纶业务断臂求生,中国炼化龙头将产能过剩转化为高端化跳板,全球化工重心正逐渐东移。
国内外石化巨头盈利分化:能源成本VS全产业链
巴斯夫净收入暴跌81.4%的背后,是全球化工行业在动荡中的一场东西方分化大戏。
2025年7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令人咋舌:净收入仅0.8亿欧元,同比暴跌81.4%。销售额157.7亿欧元,同比下降2.1%,同时公司宣布下调全年盈利预期,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80-84亿欧元大幅缩减至73-77亿欧元。
几乎同时,美国杜邦宣布以20亿美元价格挂牌出售旗下消防服和防弹衣关键材料业务(Nomex和Kevlar),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巨头断臂求生的战略撤退。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石化企业却展现出不同景象。2025全球化工5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11席,仅次于美国的12家。中石化以581亿美元化学品销售额稳居全球第二,中石油则跃升至第四位,与第三名陶氏的差距已不足2亿美元。
在民营领域,桐昆股份化工营收同比增长22.6%,成为全球50强中增速最快的企业。东西方石化企业的盈利表现,为何在2025年出现如此显著的分化?
欧洲巨头的盈利困境:地缘政治与成本的“双重暴击”
能源成本成为欧洲化工无法承受之重。欧洲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直接推高了以巴斯夫为代表的高能耗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作为全球化工龙头,巴斯夫的生产网络遍布全球,但其核心生产基地仍集中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并且每年电力消耗量相当庞大。在欧洲能源价格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庞大的能源需求已成为其成本控制的重要挑战。能源价格的飙升,让这家化工巨头的成本结构遭受严峻挑战。
美国关税政策的重击接踵而至。2025年4月初,美国宣布对欧盟输美产品加征30%关税,如同一记重拳打在巴斯夫的盈利命脉上。巴斯夫在财报中明确指出:“美元对欧元的大幅贬值以及关税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是其大幅下调全年EBITDA预期11亿欧元的主要原因。
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巴斯夫首席财务官Dirk Elvermann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尽管我们在部分业务领域看到了积极的发展,但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业绩产生了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巴斯夫化学品业务利润率持续承压,尤其上游产品面临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
中国企业的韧性:全产业链与国际地位的双支撑
中国石化企业凭借“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优势实现盈利韧性。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为代表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已从下游化纤逐步向上游炼化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布局。
恒力石化的“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