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持续、气候危机等系统性风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金融服务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金融等概念。加快发展可持续金融,加速ESG转型已经成为消费金融公司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捷信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消费金融公司,持续践行ESG战略,早早按下可持续金融的“快进键”,打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改善可持续消费金融环境,从助力构建信用体系开始
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社会征信体系不断面临新的“升级”需求。一个能够兼顾传统行业和新兴领域、覆盖经济行为和社会生活的信用体系,才能全面、准确刻画个人信用特征,发挥信用对消费者及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为消费金融带来更强的可持续性。
作为首批接入百行征信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捷信从技术层面进行优化,阻止企图冒用虚假信息蒙混过关的贷款申请人,对企图用虚假信用信息蒙混过关的人群进行拦截,并建立了金融科技多层次的安全防控理念,通过将人脸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实际业务当中,增强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完善消费金融业务全流程风控建设,确保用户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ESG战略的指导下,捷信多年来致力于在商业模式中融入数字金融、数字经济,建立金融、科技、社会责任协同共进的高阶生态。捷信洞察到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是构建信用体系的关键,为此创建了包括“金融蒲公英”、“金融大篷车”、“小小金融家”和“捷信杯大学生学术创新实践大赛”在内的多个独具特色和标志性的金融知识教育品牌。至2022年9月,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20多场线上和线下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70个地区,共吸引现场参与者近2.4万名, 780多万人从该项目中受益。
以数字化转型之力,践行可持续金融发展承诺
近几年,我国在线消费持续增长,消费场景不断变化,捷信也在“2023战略”的指引下,构建了一个健康、灵活、可持续的业务模式,打造了能够全方位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了与客户的交互渠道全部数字化,提升了客户服务效率,有效提高了服务的稳定性,保障了客户办单流程的顺畅度。
在ESG数字化实践领域,捷信以技术赋能数据治理,降低业务风险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企业工作流程,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同时,建立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治理管理流程,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业务部门,以便更好地使用数据拓展业务,以数据赋能业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工作,从而形成数据治理工作的闭环,可以更有效地为公司的ESG战略服务。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向 “碳中和”目标进发
为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减排”号召,捷信积极倡导消费者践行可持续消费、制定公司绿色运营策略,并预计于2025年基本实现碳中和目标,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捷信绿色运营成果颇丰。在企业运营层面,捷信在办公用纸、出差里程、能源消耗三大类主要的公司碳足迹方面具体规划出每年的减碳目标。这些细致入微、可量化的减碳成果已经初步显现:截至2021年8月,捷信已较前一年节省了200万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减少了1,570吨碳排放量;通过远程办公,员工差旅减少一半;办公用纸使用量从去年的6,504,000张降至1,834,280张。此外,捷信在2021年将45,000件逐步淘汰的办公设备翻新、转售或捐赠,提升循环利用率,持续推动低碳减排和服务创新。
在捷信制定的“碳中和七步走”策略中,捷信设定了自2021年起每年减少碳排放不低于10%的基准目标,捷信全体员工已经按照碳减排目标有序开展碳减排工作,积极响应国家的“碳中和”目标,五年碳中和旅程也有条不紊进行中。根据该规划,捷信将在2023年完成50%的减碳目标;2024年,计划投资绿色能源项目,同时完成85%的碳中和工作,2025年,将基本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于捷信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开业,其股东为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捷信致力于为那些无法被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尤其是信用记录缺失或很少的群体提供负责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300余个城市。捷信与全国多个知名零售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基于“2023战略”,捷信不断加速“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捷信积极布局智能客服,将智能机器人、质检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凭借卓越的数据捕捉和分析能力,结合大数据、云服务、自动化和生物识别检测等现代前沿科技手段,捷信将自主核心的风险控制管理能力渗透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对每一位客户的高效、即时服务,并最终成为他们终身可信赖的优质金融服务伙伴。
捷信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在全球8个国家开展业务。捷信集团在中东欧(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独联体(哈萨克斯坦)、中国和东南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地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