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相继披露,上半年非上市财险公司的整体业绩也随之出炉。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实现净利润60.03亿元,56家实现盈利,20家出现亏损。从可对比去年同期业绩的72家公司来看,与净利润收入同比下滑约10%不同的是,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增势“喜人”。
对于利润未能与保险业务收入同步增长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上半年在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下,资本市场表现不佳。而各家财险公司对投资收益过度“倚重”,与上半年净利润缩水这一情况难脱干系。
净利润盈亏分化
数量庞大的非上市险企业绩似乎更能体现出“人间百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因素,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业绩答卷迎来了更多的目光。
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0.3亿元。具体来看,大多数财险公司在上半年耕耘中迎来“收获”,在净利润上体现为,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的有56家财险公司,占比超七成。另有20家公司出现亏损。
虽然超七成公司普遍盈利,但从整体来看,净利润规模差距较为明显。比如国寿财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77亿元,阳光财险同样超过10亿元位居排行榜次席,但大部分财险公司净利润集中在1亿元以下,英大泰和财险、鼎和财险和中华联合财险分列非上市财险公司净利润排行榜第三到第五名。两家以农险为特色的财险公司也进入了净利润榜单的前十名,国元农险和中原农险分别实现净利润2.9亿元、1.66亿元。
从盈利角度而言,综合成本率这一保险公司用来核算经营成本的核心数据不可忽视。包含公司运营、赔付等各项支出。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产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综合成本率为100%时,即代表收支相等,无承保盈利,亦无承保亏损。
从行业整体综合成本率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情况在改善。数据显示,上半年,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为97.3%,虽然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但承保效益显著改善。那么,抛开上市财险公司,非上市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几何?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虽然非上市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均值接近于97.3%这一行业均值,但一些公司的表现“差强人意”。在70家公布综合成本率的非上市财险公司中,44家险企综合成本率都高于100%,占比超过六成。
另外,有26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在100%以下,占比不到四成,即承保利润为正。都邦保险等财险公司为应对综合成本率的下降,给出“解题思路”。比如都邦保险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指出,在承保一端,提高成本控制和车险精细化管理,认真梳理各项成本管控流程,制定和实施相关管控措施,降低综合成本率,尽快扭转承保较大幅度亏损的局面。
一位财险领域专家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指出,控费能力是影响行业利润增长原因之一,也可能会成为未来财产险公司竞争力的博弈点。此外,保险公司重视规模、放松质量要求可能也已经对承保利润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于下半年财险市场盈利的展望,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扶持消费政策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有利于财险公司在负债端继续增长。
投资收益“拖后腿”
投资收益不佳或已成为“拖累”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共有73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了二季度投资收益率情况。其中,6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正,占比约为九成,其中,利宝保险、广东能源、国元农险3家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排名前三,均超3%,分别为4.08%、3.92%、3.16%。不过,综合投资收益率在1%-3%之间的非上市财险公司为大头,有47家险企。
还有一些险企的投资收益率虽然转正,但仍在低位徘徊。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国泰财险、安诚财险、泰山财险在内的16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低于1%。
“上半年在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下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使财险公司在资产端投资收益下滑。”李文中分析指出。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波动较大,险资投资收益表现普遍不佳,从而拖累险企净利润大幅下滑。对于财险公司在投资端的压力,李文中分析指出,主要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了经济运行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国际局势的不确性增加,抑制了投资意愿。
今年一季度,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大幅波动,股市总体收跌,主要经济体市场利率快速上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承压。随着二季度资本市场回暖,险企投资收益已有回升态势。从70余家财产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中摘要中披露的数据来看,有66家险企二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正,仅7家险企成绩为负数。
对于这一“极端天气”下半年是否还会笼罩的问题,在李文中看来,短期内上述两方面都难有大的改变,因此下半年财险公司在资产端的压力还会比较大。
马太效应仍“抢眼”
如今,财险板块正逐渐摆脱车险综改影响,保费规模有一扫先前不振之势。
与2021年同期对比,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为2658.5亿元,同比增速为7.86%。从同比增速来看,有4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的公司则为26家,占比约为36%。
对于今年上半年非上市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表现,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表现不俗。李文中表示,上半年财险公司在负债端保费收入取得较快增长,在疫情的冲击之下能够这样实属不易。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也表示,在疫情波动、财产保险市场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非上市财险公司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反映了财产保险市场恢复调整势头良好。
不过,对比行业数据不难发现,保险业务收入仍集中于头部上市财险公司。据此前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034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7343亿元增长9.41%,高于去年同期1.75%的保费增速。
近年来,马太效应似乎成了形容保险市场格局的常用词,这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现象不断凸显,从今年上半年来看,虽然非上市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规模相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却仍低于行业的整体表现。
不仅非上市财险公司与上市财险公司的差距仍然较大,随着车险费率市场化竞争趋于白热化和争相涌入非车险市场赛道,马太效应也出现在了非上市财险公司之间的较量上。具体来看,太平科技、富德产险、新疆前海联合财险3家险企的保险业务收入齐遭腰斩,分别同比下滑56.06%、55.57%、54.7%。此外,安心财险保险业务收入更是出现了“负值”,为-0.16亿元。北京商报记者就保险业务下滑等问题致函采访上述4家公司,截至发稿,4家公司均未进行相关回复。
对于有险企出现保险业务收入腰斩的或者为负的影响因素,在宋占军分析看来,部分公司出现业务大幅下降,一般而言,可能受到保险公司业务转型、新业务拓展受限等因素影响。
结合近期银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的整顿,下半年财险板块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宋占军表示,在各地区加大汽车消费的情况下,车险业务有望拉动行业增长,非车险业务在意健险模块将进一步发力。预期将有更多中小保险公司主动探索非车险业务转型,在企财险、责任险方面探索新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