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深陷业绩巨亏危机的供销大集,被深交所戴上了*ST的帽子,随后直到今年5月29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大集”变更为“供销大集”,公司的涨跌幅限制也由5%变更为10%。
三年又三个月,供销大集这顶沉重的帽子,戴了许久才得以摘下,其中2022年底的时候,该股还一度连续多个交易如股价低于1元每股,险些遭遇退市,那么供销大集在这三年间都经历了什么?公司又做了哪些事情,让股票成功摆脱了ST的帽子呢?
资金短缺 濒临退市
供销大集被ST的原因,还要从公司的大股东说起,2017年,在重大重组完成后,除去供销系统旗下的新合作集团等,海航系包揽了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多数席位。这也意味着供销大集成为了海航系的上市公司。
然而,正是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海航集团逐渐开始陷入流动性危机,债务问题集中爆发,随着危机愈演愈烈,海航的扩张终于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受累于海航整体的危机,供销大集净利润开始下降,2019年直接亏损了12.2亿元,2020年,亏损金额更是上升至45.39亿元。在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公司彼时已几近资不抵债,2021年2月10日,供销大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警示性公告,因公司被法院债权人的重整申请,公司股票触及退市风险警示,直接被*ST。
2022年年中,由于公司业绩暂时好转,*ST大集成功摘星,证券简称变更为ST大集,然而还没等公司回过神来,受到行情持续低迷的拖累,到2022年11月2日ST大集的股价连续18个交易日低于1元的警戒线。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规则,如果ST大集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中收盘价仍旧低于1元,公司将直接面临退市的严峻局面。
然而,11月3日的股市交易为ST大集带来了一线生机。在收盘前的关键时刻,出现了高达51.8万手的大规模集合竞价买单,助力ST大集的股价精准触及1元的关口。根据相关规定,这一收盘价才使得ST大集暂时摆脱了退市的威胁。
浴火重生 积极重组
濒临绝境后的重生,是最深刻的洗礼,对于公司来说也不例外,在面临退市危机之前,供销大集就积极寻求重组,公司也深知,资产重组是供销大集摆脱困境的最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公司不仅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增强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期解决公司的债务问题。
2021年,经过反反复复多轮的谈判,供销大集的股权重整方案终于敲定:供销大集以每10股转增34.9股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大股东海航商业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特定关联方合计所获转增股票,将全部让渡上市公司,一部分注销用以履行业绩承诺补偿义务,剩余部分则直接补偿给上市公司,用以抵偿债务、引进战投。
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公司还特别关注了负债结构的改善。根据重整计划,有财产担保权债权的清偿期限长达10年,留债利率仅为3%,远低于原平均融资利率。这一措施显著降低了公司的财务成本,为公司的持续经营提供了支持。
在渡过退市危机后,今年1月,供销大集公告称,中国供销商贸流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合农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拟作为产业投资人合计认购26亿股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企业财产处置专用账户预留股份。随后3月29日,供销大集正式公告称,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筹指导下,以总社下属子公司供销商贸、中合联、中合农信为平台,收购了上市公司供销大集的控制权。收购完成后,供销大集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摘帽成功 轻装前行
量变产生质变,在供销大集以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不懈努力下,如今供销大集终于摘星又摘帽,得以轻装前行,回望供销大集的摘帽之路,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转型的历程。通过资产重组、债权人沟通、实控人变更等一系列措施,公司逐步摆脱了ST状态,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难,但供销大集的案例展示了企业在逆境中通过积极变革和战略调整,以及企业摆脱困境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随着公司股票简称由“ST大集”变更为“供销大集”,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期待也随之升高。虽然眼下的一季报,公司仍出现了财务亏损的情况,但展望未来,供销大集仍有望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协助下,继续巩固其在城乡商品流通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以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