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月的临近,A股三季报也是进入密集披露期。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0月26日,沪深京共2455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净利润同比上升的1324家,同比下降1131家。
其中温氏股份前三季度亏损超45亿,截止发稿,暂时位列亏损榜榜首。而从行业看,猪肉、调味品等可选消费公司位列亏损榜单前列。
对于亏损原因,温氏股份表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归母扣非净利润亏损原因为养殖产业经营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温氏股份一贯采用双主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通过兼顾肉鸡和肉猪的养殖和销售,平滑鸡猪行业的周期波动,以实现稳健经营。
看似发展韧性十足的产业布局,却在鸡、猪周期的双重冲击中败下阵来。今年上半年,由于生猪行业和黄羽鸡行业均处于周期低谷期,温氏股份两大养殖主业均录得大幅亏损。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猪价一路上涨之后引发了生猪养殖企业的扩产大潮。最终的结果却并不乐观:市场供给过大、产能过剩、猪肉价格连续跌。一些个人养殖户和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承受不住压力被市场出清。
原以为这样一轮“洗牌”以后猪周期会有所变化,猪价会开始回暖,所以生猪养殖企业们都开始扩大产能。然而市场并不如预期,至今猪价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那么此轮猪周期的上行周期为何如此缓慢呢?这得从决定猪肉价格的因素说起。
猪肉的价格波动取决于生猪出栏量,也就是有多少猪被卖到市场上。出栏量越高,猪肉价格越低。比如,2019-2020年,猪瘟导致生猪出栏量大幅下滑,推动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生猪的出栏量又是由能繁母猪存栏量所决定。正常情况下母猪的繁育周期为4.7个月,一胎一般产仔10-14头小猪。仔猪需要经过1-2个月的保育期和5个月的育肥期才能出栏。
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干扰下,能繁母猪存栏量往往受到价格的影响。当仔猪价格跌破一定水平的时候,能繁母猪的养殖就会开始亏钱,这就会推动能繁母猪的减栏。反之则亦然。
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预测不同,即使价格已经低破了养殖成本线,但生猪产能依旧未能出清。
全国能繁母猪从1月开始便持续滑落,好不容易到5月减少至4258万头,相比年初减少了109万头。但就在母猪存栏将回落到4100万头区间内的时候,变故突生——6月能繁殖母猪存栏逆势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96万头,月度环比增加38万头,增长0.89%。尽管只增加了38万头母猪,但趋势比数据更重要,这体现出全国母猪去产能或已陷入停滞。
导致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在于,生猪养殖行业的产业格局,跟过去已经截然不同了。
受过去几年环保政策限制和非洲猪瘟的影响,百头以下的养猪散户已被基本出清,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已成为当前的主流。数据显示,18家上市猪企共存栏700余万头能繁母猪,已近乎占到全国总存栏量的20%。
这些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出现,正是导致猪周期出现紊乱的变数。规模化养殖企业比谁都清楚逆势扩张的重要性。
养殖企业的不景气也传导到了上游的饲料行业,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饲料行业的大北农也在亏损榜单上。
而中炬高新的大幅亏损则主要系受到报告期内重大诉讼计提预计负债影响。这背后则是火炬系与姚振华的股权之争。
此外,不论是猪企还是调味品企业亦或是航空公司其业绩都与消费复苏情况密切相关。
对于消费的复苏情况,农银汇理基金指出目前消费复苏的第一阶段——消费场景的修复基本完成,由收入预期改善带来消费水平恢复的第二阶段道路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对应股票市场,预期始终走在现实之前,并且存在抢跑现象是今年投资面临的难点。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比照欧美修复路径,将估值快速修复到强复苏假设水平,导致春节前后由于淡季波动及高频数据环比走弱带来预期的再修正和股价大幅波动。
长期视角来看,对消费的投资围绕价、量、市占率关系展开,即消费升级、细分新兴品类、国潮崛起。在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持有坚定信心的背景下,人均GDP上升将成为消费升级的持续驱动力,持续看好在细分品类具备持续提价能力的凡勃伦商品(注:指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比的商品),其特有的商品属性将帮助投资者分享消费升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