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担负着“金融扶贫”主力军责任的金融机构,如何提高政治站位、担当初心使命、用好金融产品,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向这次时代“大考”交上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合格答卷,成为每一个金融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金融“带班人”必须认真思考的严肃又沉重的课题。
一、当前“金融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治站位待提升 没有把“金融扶贫”提升到“决胜脱贫”的政治高度上去认识,缺乏对“金融扶贫”工作认真较劲的韧性,没有积极担责履职的意识,更没有真抓实干的态度,导致自身对“金融扶贫”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对该项工作的思路不明晰、不梳理,造成了“金融扶贫”与当地实际不衔接、不进展。
(二)思想认识有偏差 一些金融机构认为“决胜脱贫”是政府的事、社会的事,经济效益是衡量金融企业的硬标准,由此把“金融扶贫”挂在嘴上,写在本上,摇在旗上就“草草了事”。偏位的认识,致使“金融扶贫”工作摆不到应有位置,造成了该项工作上的热情不高,工作不实,被动应付,起色不大。
(三)扶贫产品成空挡 目前,各大金融机构业务模式高度趋同,产品种类基本一样。所有产品在设计上都把利息、利润等作为最终的营销目标。没有几款产品是本着“金融扶贫”这一初衷而研发,导致金融产品不能与“金融扶贫”这一经济发展接轨。低利息、低门槛的多样化、多元化、多类化的“金融扶贫”服务信贷产品急待开发,快捷化、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扶贫产品等待孕育。
(四)“寄生”方式不可取 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所以防控风险一直与金融机构相生相伴,在“金融扶贫”工作中,一些金融企业为了完成金融扶贫任务,又使自身的资金不再蒙受风险,自主“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就是实施贫困户和企业进行“捆绑”和“嫁接”,把贫困户的扶贫款用于企业发展,由企业给贫困户每年按扶贫款的额度进行“分红”。这样虽然短期内能使资金保本生息,又可规避风险,但如果在市场冲击下,这些企业遭受重创,那么这些“寄生”在企业体内的贫困户就会一夜之间返贫。这是一个极其危险又极为可怕的讯号。
二、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金融扶贫”的理论武装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工作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精准扶贫政策是实实在在惠及几千万贫困人民的大好事。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我们伟大的党中央把握住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精准扶贫的决策而言,不能不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驾驭和把控全局的能力。”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住“精准”这个“准星”,要主动把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紧密的联系起来,既要做到扶贫摸底“精准”,也要做到金融资金投放精准。
(二)端正思想认识,增强“金融扶贫”的责任担当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作为金融工作者,要把决胜脱贫当成一项等不起、误不起、也耗不起的重大任务和历史机遇。面对千钧重担,金融机构作为要主动当好“决胜脱贫”的“钱袋子”和“取款机”,不能消极应付,一推一动、不推不动,更不能因怕担风险能绕则绕、能推则推,从思想认识上坚决取缔“扶贫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的狭隘误区,深刻认识决胜脱贫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金融扶贫走前头,业务工作才不落后”的新理念,怀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把“金融扶贫”当成“决胜脱贫”的重要保障,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金融扶贫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要突出阶段性,明确决胜脱贫收官之年的工作重心,围绕重点中心作抓扶贫,力促脱贫工作有头有序,有声有色,有质有量。通过金融扶贫工作的提升,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
(三)研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扶贫”的服务需求
对于承担“金融扶贫”主力的金融机构,扶贫的金融产品出现空挡,没有转为贫困人群单独或专一研发的金融产品。对于贫困人群的金融产品需求,只能是“移花接木”。或打“擦边球”。在决胜扶贫攻坚年这个关键时段,金融机构,要针对贫困人群的自身条件、区域环境、地理位置等研发一些审批时间短、利率相对低、又可循环使用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就侯马市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交通地理优势,处晋、陕、豫三角地,设有大西高铁
侯马西站,商品贸易繁荣,建有服装、鞋帽、布匹、家电、汽车、摩托车等大型综合专业
批发市场26个,经营户1万多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商品辐射周边10多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区,年成交额达70多亿元。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一优势,与政府部门产生“共振”,支持一些有经商能力的贫困人群进行经营,在这方面可顺势研发贫困户个体经营贷款,通过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利息优惠等的系列金融产品,支持贫困户通过参与经商实现脱贫。同时依靠市场繁荣优势。积极通过技术传导,支持贫困户进行豆腐、豆芽、凉粉、豆腐干等的小作坊生产、加工和销售;同时建立庭院工厂,指导贫困户从事服装、玩具、老虎鞋、布娃娃等的制作、加工和经营;同时要抓住侯马是山西省首批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市的区位特点,并已经形成优质专用小麦、中药材、蔬菜、芦笋等规模基地的优势,适时引导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蔬菜、芦笋等经济作物。在这方面金融机构不仅要有精准的、省时的、普惠的金融产品,还要连同有关部门包技术、包产量、包收购。使贫困户真正凭力气生产,凭技术吃饭,凭金融产品脱贫致富。
(四)传授生产技术,增强“金融扶贫”的造血功能
当前金融机构因为惧怕承担金融扶贫的资金风险,大都采用由贫困户贷款后,通过中间环节交由市场看好的企业使用,然后以分红的形式给这些贫困户分红。这样从表象看金融资金大大降低了贷款资金的风险,又达到了贫困户脱贫的效果。但从内部去分析,这些贫困户并没有真正靠自食其力实现脱贫致富,反而让人感觉到他们像是攀附于企业体内的“寄生虫”或“吸血虫”,靠不劳而获而吃别人的“嗟来之食。”更为可怕的是经济市场瞬息万变,一旦企业自身遭受外来难以抵抗的风险或灾难。这些贫困户就会因为失去“寄生“的原体而霎时打回贫困的“原形”。一旦如此,一夜之间就会形成可怕的社会返贫问题。所以对于贫困户“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把智力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金融机构要在金融扶贫工作中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使贫困户能户均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而,金融机构要与当地党委、政府配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决胜脱贫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自身区域的培训方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向贫困户推广一大批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方法。在具体做法上,一是“用得上”:金融机构要主动参与社会保障机构针对贫困户的培训方案,依据贫困户的自身条件、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学得懂、用得上;二是“带得动”:由临近的种植、养殖等大户或乡村的科技人员从技术上通过传输来指导贫困户进行科学种植和技术养殖;三是“扶得起”:通过对贫困户生产前的金融资金支持,生产中的技术指导,生产后的销售帮助使贫困户的劳动成果变成金钱现钞。
总之,作为金融扶贫的金融工作者,一定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努力用“金融扶贫”的智慧为打赢“决胜扶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