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工业港的下午,四川金星石油化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星石化”)生产车间里机器声已此起彼伏。车间尽头,几台氢能压缩机正接受最后的调试,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精密的仪表盘上,折射出细碎的科技光芒。近日,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采风团队一行走进这家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探寻中国制造业韧性背后的产业脉搏与金融温度。
集团里的氢能尖兵
金星集团是一家由三线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自1995年成立以来,从15人创业团队发展为拥有超1100名员工、年产值超14亿元的集团化企业。集团初期专注加气站压缩设备、储运装备等末端产品,1999年开启第一次战略转型,将业务延伸至天然气开采、净化等上游领域。管理层心里清楚,集团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找到新引擎。2007年3月,集团全资成立了金星石化。“集团要从传统能源往新能源转,得有个‘先遣连’打头阵,我们就是干这个的。”企业负责人甘先生笑着说金星石化打成立起就带着“转型使命”。经过十几年积累,逐渐成为集团里的“技术尖兵”:430余项专利技术、每年超70%的研发投入,让集团在天然气净化储运装备领域站稳脚跟。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集团2015年布局的氢能产业,再次落在了金星石化肩上。
金星石化依托集团的氢能布局战略,深度参与氢能装备研发与产业化进程。2018 年,西南首座加氢示范站核心设备——45MPa隔膜式氢气压缩机由金星石化自主研发成功,一举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不仅支撑重庆、辽宁等地首座加氢站建设,还出口海外,光美国市场就交付了20多套氢能装备,打开全球市场通道。

从45MPa到90MPa的攻坚
“搞研发就是烧钱,尤其90MPa那台样机,落地需要真金白银,我们光核心部件就花了几百万,到最后关头差点卡了壳。”甘先生坦言,2023年初那段时间,他天天盯着研发进度,也天天愁资金。就在这时候,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的业务团队主动找上门了,“他们没光听我说,而是扎进车间蹲了三天,除了我们的核心保密技术以外的其他资料都看遍了,说要给我们定制方案。”
成都分行通过评估后认定,金星石化针对“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工作与国家战略方向高度契合,很快便拿出了“知识产权质押+集团连带责任担保”的方案,以公司的核心专利“加氢装置用隔膜式压缩机”专利为质押物,再叠加集团担保,解决了公司轻资产无抵押物的难题。从提交材料到200万贷款到账,仅用了三个工作日。这笔资金有力保障研发环节物资供应。2023年底,企业成功攻克技术壁垒,研发出90MPa加氢压缩机,较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完成技术攻坚。后续,公司规划2026年2月在眉山投建全球首座90MPa加氢示范站,推动前沿技术向产业化应用。

氢能应用遍地开花
进入2024年,随着海外氢能装备订单的大幅增长,金星石化需扩大生产线以满足交付需求,流动资金压力再度显现。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再次快速响应,将贷款额度提升至1000万元。这笔资金不仅支撑公司购置生产设备、扩大产能,更专项用于打造智能监管云平台,通过实时监测设备温度、液压等关键参数实现故障提前预警,不仅能服务于公司自身生产,更对外输出至行业内其他厂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主动延伸服务链条,协助金星石化了解碳交易市场,建议其参与碳配额交易,为后续拓展绿色融资渠道提前铺路。“这种服务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支持,而是实实在在站在公司的发展视角考虑,真的特别给力”。这是甘先生的感激。
2025年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继续向公司提供1000万周转授信,让公司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在工业减排领域,公司为钢铁企业定制的氢气锅炉解决方案,投用后年碳减排量超万吨,有效助力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在民用能源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掺氢技术可使燃烧效率提升10%,碳排放降低80%,目前已在多个小区开展试点应用,切实降低了居民用能成本。在行业标准建设层面,公司牵头制定1项能源装备领域国家标准、2项四川省地方标准,并参与3项国家标准制定,构建起覆盖设计、生产、检测全流程的技术规范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

共筑制造业韧性长城
夕阳西下,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那些氢能装备,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从传统能源装备的存量市场中转身,一头扎进氢能装备的“无人区”,金星石化这条转型之路走得不算顺,但每一步都踩得实,每一步都通向一个更硬的“中国制造”,这大概就是中国制造业的韧性。这种韧性,从来不是企业单打独斗的孤勇,也不是金融一厢情愿的扶持,而是“企业敢闯、金融敢贷”的双向奔赴。 未来,随着全球清洁能源产业进入快车道,在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持续的精准金融支持下,金星石化将带着“川企制造”的韧劲,跑得更稳、更远,而这份“产业+金融”共同铸就的韧性,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