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入行两年的个人信贷客户经理,我常常思考:如何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如何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平衡效率与规范?"合规"二字看似是制度框架下的硬性约束,实则是金融从业者必须深植于心的职业信仰。合规不仅是信贷业务的生命线,更是青年员工职业成长的"安全带"。
一、以合规为锚,筑牢风险防控堤坝
刚从事信贷业务时,我曾认为合规是繁琐的流程和重复的签字确认,是“完成任务”的负担。直到有一次真实的案例给我上了一课:在受理房贷业务过程中,我注意到借款人携「配偶」办理贷款存在异常。核对结婚证信息时,证件照片与现场人员虽眉眼相似,但面部轮廓差异明显。当手机银行征信授权环节连续三次人脸识别失败,客户以微整容搪塞并要求转为线下纸质授权,此时我内心已确定了不是本人的想法。我立即通过结婚证上的身份证号码调取借款人配偶预留电话,当面免提拨打,当扬声器里传来真正配偶疑惑的应答声,那对冒名顶替者顿时面色煞白,最终在铁证面前收起伪造的结婚证件仓皇离去。
我们每日接触的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客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客户因征信瑕疵恳求"通融",当亲友希望通过"特殊渠道"加快审批,唯有将监管要求、行内制度转化为内心的价值标尺,才能避免让"人情"突破"规矩",让"便利"逾越"边界"。合规不是束缚业务的枷锁,而是护航职业生涯的灯塔。
二、用专业赋能,构建合规服务新范式
青年员工既要当好合规的执行者,更应成为合规建设的创新者。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更要培养穿透式思维。
在实践中,我逐步形成"三查三问"工作法:查客户经营实况,问资金真实用途;查财务数据逻辑,问还款来源依据;查抵质押物价值,问风险缓释措施。今年四月上旬,通过厅堂转介,我接待了一位经营线下化妆品实体店的客户。该客户以名下住宅作为抵押物向我行申贷,在讲解信贷政策时得知其抵押物尚在建行抵押。沟通中客户不经意透露,建行俞经理作为其私交好友,竟主动建议他把贷款转到我行——理由是工行不仅评估价更优渥,利率也更具竞争力。这个俞经理我曾打过交道,对存量客户的把控极其严格,此前我费尽周折才从其手中争取过一笔贷款,期间遭遇的还款阻挠仍记忆犹新,但是在客户说俞经理是他的朋友,为朋友的利益考虑的前提下,我还能理解客户的说辞,毕竟在我心里我们的产品确实要比建行更优秀。但我心里还是存在一丝疑虑。 按流程完成资料受理后,抵押物核查与经营实体尽调均无异常,从表面上看,抵押物足值,融资销售比达标,资产负债率达标,符合我行经营性贷款的要求。直至调阅征信报告时,客户有1笔对外担保贷款,当前五级分类正常,目前余额29.9万元。直觉告诉我这笔贷款没这简单,我注意到了客户的征信查询记录,担保资质审查连续多达6次,查询机构为同一家机构。自去年八月持续至今年二月,发放时间也是二月,说明这笔贷款去年8月开始就已在审批。结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转化时"象征性压降本金"的常见操作,我敏锐意识到这笔表面正常的担保贷款,极可能是披着合规外衣的风险资产。致电核实借款人信息后,经同业渠道确认该贷款五级分类实为次级,仅为监管指标需要临时调整为正常。我想这位客户背后应该也是有高人指点,试图在空窗期完成风险转嫁。果断拒贷后,当天晚上她的抵押房产已赫然出现在多家二手房中介的朋友圈挂牌销售。
三、持敬畏之心,绘就职业发展底色
信贷工作如同在风险迷雾中寻找航路,青年员工尤其需要培育三种合规素养:首先是"慎初"的警觉意识,从第一次接触客户、第一次资料审核就建立规范;其次是"慎微"的严谨作风,不因业务量小降低风控标准,不因流程繁琐省略必要环节;更重要的是"慎独"的职业操守,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制度的敬畏。作为新时代的银行青年,我们肩负着守护金融生态的使命。合规建设没有终点,唯有以"日日精进"的态度钻研监管政策,以"如履薄冰"的审慎把控业务细节,方能在信贷服务的星辰大海中行稳致远。让合规之光照亮每个业务环节,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