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在我们农发行干部员工特别是驻村干部每天被念叨不下一百次的词。
入行两年,国家的扶贫政策一步步在细化,扶贫力度一步步在加强,从易地搬迁到产业发展,从扶智助学到劳务输出,从医疗救助到社会保障……
我以为把这些个概念、理论、政策都记得滚瓜烂熟了,就是对精准扶贫工作了解了。
平日学习的文件里面关于贫困户的描述常常触目惊心,我对贫困村里农民的生存现状充满了怜悯与同情。所以,当单位安排我驻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我有无与伦比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而且认为这是一件不太难的工作。临出发驻村之前,我将扶贫的各项政策又巩固了一遍,信心满满地踏上了驻村扶贫之路。
我驻村的是十堰市房县中坝乡三池村。它地理位置偏远,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条件艰苦,脱贫任务艰巨。
三池村是由过去五个村居合并的一个村,版图面积为28平方公里,所辖五个村民小组483户1709人,耕地面积为3015亩。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84户,976人,贫困发生率为57%。当地村民自嘲地称三池村是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中的深度贫困村。
驻村扶贫很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就是入户走访。
我要走访核查村里提供的贫困户资料,对他们的贫困户资格进行评议,并将贫困户联网建档,然后了根据相对应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落实扶贫政策。
三池村的贫困户大多散落在各个山与山之间的平地里。通常从一户到另外一户要走近四十分钟山路。刚开始,我身手矫健,常常走在扶贫工作队前面,而且还有心情欣赏山野风光。习近平同志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看这漫山遍野的青山绿水,心想:这里以后也能变成金山银山。
入户走访却令人极为沮丧。通常好几户人家都是大门紧闭,有的是外出务工,有的是外出劳作,常常爬一两个小时山路,一户人家的门都没能踏进。偶尔能入户,能问到的不过就是家里几口人,有几只羊几只鸡,家里的收入主要靠谁,孩子在哪里上学……而且,长期生活在武汉城区的我,对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并不不了解,对农村生活知之甚少。和贫困户聊天的时候,基本上是我问他答,如同政治任务,根本就没办法进行深度谈话。
我们房县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周文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
一旦碰到愿意聊天的村民,有着七年山区乡镇工作经验的周文行长总能从当天的天气顺势聊到农作物的收成,能从孩子几岁了延伸到医疗保险……他每次从贫困户走出来,不仅主宾尽欢,而且轻松掌握更深度的贫困户资料,临出门户主还笑脸相送,欢迎下次再来。
记得有一次,中坝三池村一组贫困户张继林提到了自己特别会酿大曲酒,周文行长仔细问询并请村民试喝之后,当即按每斤18元的市场行价买了该户150斤大曲酒。
我笑着说,再多十桶大曲酒也解决不了贫困问题,但这150斤大曲酒倒是够不胜酒力的周文行长喝上几年。
周文说,这些酒的确解决不了贫困问题,但是可以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扶贫有的时候就是扶起一种斗志。
后来,周文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不仅发布了正宗大曲酒有售的信息,后期还陆续发布了一些土鸡蛋、玉米、土豆等农产品量大从优的信息。我们都调侃他是不是要做微商。周文行长解释说,朋友圈里说不定真有需要的,说不定真的就可以把买方和卖方对接起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周文行长的大曲酒虽然基本上卖完了,但买方和卖方的市场对接并没有真正地见效。不过,周文行长和贫困户的关系从此非常坚实,不仅在落实政策的时候,可以轻松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通常也可以从几个贫困户那里知道更多贫困户的深入情况。
我这时才懂,这入户走访远不是身手矫捷就可以胜任的。入户走访要的不止是贫困户的数据,重要的是传递信任、给他们带来生活的期盼,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对政府扶贫工作的信心。
我开始认真地学习农产品知识,了解农村的一些生活习性,也开始学习三池村的一些方言,努力和他们打成一片,希望他们愿意将困难托付给我,相信我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的现实生活谋出路。
这些互动对于后期扶贫政策宣传和落实,有非常正面积极的推动意义。
如果说周文行长教会了我怎样入户走访。那么当时扶贫工作的领头人——房县林业局副局长戢运静,则身体力行地展现了处于扶贫工作一线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真抓实干和鞠躬尽瘁。
戢局长曾在汤峪村担任了三年的精准扶贫“四双”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带领汤峪村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整村出列。三池村是戢局长扶贫攻坚的第二个村。
戢局长抵达三池村的第一天,恰好路过三池村正在修建的村委会。他停下来看了一圈,指出了修建中的装修结构和屋沿不平整两大专业问题。当时,现场的建筑工人并不知道面前这位和当地农民无异的人是局长。但他提的意见太专业,整改方案行之有效,建筑工人完全被震慑了,敬佩之情是由内升起的,他们不仅立马整改重来,连建筑效率都提升了。
在技术工人的眼里,权力可以让人服从,但只有专业才能获得尊重。
我在现场目睹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深觉得这位带队的局长是会行走的扶贫工作“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到来首先改观了村上扶贫工作的节奏。
档案的整理,分户的标准,扶贫干部的包片分配在两天之内全部重新调整;村里的基建水电一直都在等候批复中,戢局长亲自催促,一个个环节追问进展,不可思议地争取到了提前动工。
戢局长是没有工作时间概念的,每天不存在上班下班。他不是在走访就是在办公室看资料。吃饭的话题是雷打不动的贫困户情况知识问答,挑灯夜战至凌晨是常态。短短的一个多星期,三池村200多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他全部了然于胸。
在他的影响下,我自觉地把走动变成了跑动,默默地治愈了自己的拖延症。对戢局长,我除了敬佩,更多的是一种一定要把工作做更好的决心。
贫困户陈来金抗拒搬迁是我在三池村工作碰到的第一个难题。
陈来金的房子地理位置过于偏远,不利于集中安置。按政策必须配合易地搬迁。但是他在老房子附近新盖了个养猪场,菜园子、玉米地也都在他老房子的附近。而安置小区离老房子有近八公里,来回需要步行30多分钟。照顾养猪场和农作物种植对他来说就变得非常不方便了,这让陈来金很抵触搬迁。
村干部多次来到他家做思想工作。讲明其他人搬迁之后水、电、路都没有配套,将不适宜自建房屋,但陈金来依旧不肯让步,一心只想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戢局长了解情况之后,从陈来金的孩子出发,要他为孩子着想,搬迁对上学读书很方便,孩子们也能有人玩,走得出去。穷一代不能穷二代,家是一定要搬的。
针对陈来金养猪场的现状,戢局长拍板让他在原来的猪场旁边建一个活动板房,方便他就近饲养猪仔和种植农作物,不影响他一贯的便捷。这个两全其美的建议,陈来金乐呵呵接受了。
但是,我们乐不起来。按政策,搬迁后肯定是要复垦上交集体的。陈来金这个老地址是不能由着他自己来规划的。现在不搬只是拖延了搬迁的进程,戢局长这么大包大揽地决策,那不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吗?!
戢局长却说,陈来金还没有体会到只剩他一家时的不方便,也没有感受到新小区的舒适便利。等他搬过去了,自然会以新小区为重心,那个时候他养的这一批猪也差不多出栏了,我们到时再建议他将养猪场迁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这样就不违规了呀。
我问,如果到时他还是不迁猪场怎么办?
戢局长反而胸有成竹:如果到时候,真的找不到比这个地方更合适的养猪场。那我就厚着一张老脸跟领导请罪,特事特办、因户施政,帮陈来金通过租赁的形式在原址继续经营养猪场。原则立场也要有个性化建议,搬迁也不能落下产业发展。
不曲解政策,也不受困于政策;敢来事,也不怕担责。戢局长的工作魄力和眼光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扶贫领导的格局和胸襟。
转眼,我的驻村扶贫已经四个月了,对基层农村关系的错综复杂也有了初步认识。贫困区长期的固步自封,村民习惯用人情绑架制度,靠侥幸心理投机取巧;不止有思想纯朴,也有思想狭隘;对一些不能及时监控的地方,再多的纪律和惩罚也不能杜绝各种损公谋私和以身犯险。
于是,除了常规工作的开展,对有可能滋生腐败的地方,我们每个人也练就了敏锐的警惕心。不仅当扶贫攻坚的责任人,也要主动做扶贫工程的纪检委。
有一次,偶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已经开始进材料了。安置小区并不属于我的工作范围,但工程材料关乎小区住房质量,而且猫腻多、花样翻新。虽然现场监理、工程验收都能发现问题,但想到从源头监控是最好的预防。于是,我立马上报了村委会。龙书记带领我们装作路人,去和建筑工地上的人聊天,果然,问题多多。
龙书记回来后大发雷霆:“真是没想到!他们胆子真是大呀!这都用的什么砖啊,手一捏就碎了!!!建这样的房子,是扶贫还是在害命?也不怪贫困户的工作难做,就是因为有一帮这样的人,专门给政府工程抹黑!”
后来,这件事被急速地追责、查处、整顿。因为发现及时,杜绝了恶劣的后续影响。
从被动执行任务到主动深入开展工作,正是这些优秀的前辈们一步步的为我示范出了扶贫工作者的自我修养——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着想,切切实实地为扶贫努力。
精准扶贫,远远不是一些概念、理论、政策,而是让政策灵活地适应复杂的农村现状。对贫困户不止要有的怜悯与同情,也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与清醒。
精准扶贫,是在精准地改良贫困户的经济难题,也是在重建基层干部的纪律和格局。这是一项带有经济指标的政治任务,更是一个良心示范工程。
我还将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