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主李先生在续保前接到一通“车保客服”电话。对方能准确报出其车辆信息,并声称能提供高额“返佣”。李先生信以为真,在微信转账三千余元后,对方仅发来一张保单截图便将其拉黑,李先生联系不上对方,这才惊觉被骗。
此类骗局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年底车险续保高峰期,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车主信息进行精准诈骗的案例呈高发态势。
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车险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当前,监管部门正全面治理车险返现问题。自2024年车险综合改革强调“报行合一”以来,监管力度持续加强,严禁给予客户合同外利益。近期,江西、江苏等地保险行业协会更设立高额奖金,鼓励车主举报违规返佣行为。
然而,不法分子恰恰抓住了这个“时间差”:正规渠道返点消失了,但部分车主“贪图返佣”的消费心理却尚未扭转。于是,这些打着“高额返现”旗号的诈骗者便乘虚而入。
破除“低价”迷思,车险价值在“服务”
在部分车主看来,保险销售给予“返点”似乎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潜规则。但这种观念亟需转变。
保险是受到严格监管的特殊金融产品,其费率厘定有严谨的精算模型,保费与保障责任、车型、车主驾驶记录等因素紧密挂钩。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市场上的“价格战”和恶性返佣竞争,实质上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部分机构甚至通过压缩理赔服务成本来填补“返点”亏空,最终受损害的还是车主的合法权益。
正如消费者购买化妆品或电子产品,若价格远低于官方指导价,第一反应会担心是“假货”。普通商品尚且可能因关税、物流等因素产生合理价差,而费率受到统一严格监管的保险产品,更不存在所谓巨额“返佣”的操作空间。
在“报行合一”的监管要求下,同一辆车在所有正规渠道的基础保费报价差别并不大。任何宣称能提供高额“返佣”的,大概率是陷阱——要么是“阴阳保单”删减保障,要么就是李先生遭遇的“空单”诈骗。
正因如此,车主在续保时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返点”,而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便捷度、理赔及时性,以及常被忽视的“增值服务”价值。
为“避坑”与“省心”,车主转向“官方APP”
随着“返点”骗局的频发和监管的持续收紧,车主的续保渠道正悄然变化。为了“避坑”和“省心”,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绕过中间环节,转向保险公司的“官方APP”进行自助续保。
首先,官方APP作为保险公司的线上直营渠道,核心优势是“安全”。
以“中国人保APP”为例,车主可从APP首页轻松找到“车险算费”或“车险续保”的入口。从报价、支付到生成电子保单,所有流程均在官方平台内闭环完成,彻底杜绝了“私下转账”的风险,资金安全与保单真实性得到保障。


同时,车主在APP上可以查看平台推荐的保障方案,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选险种组合方案,整个过程透明且自主可控。

其次,官方APP正成为保险公司展示“服务价值”的核心窗口。
过去,车险中捆绑的“车主权益”常被忽视。如今,保险公司正努力将这些权益“显性化”。就像“中国人保APP”的“服务”板块,平台集中展示了车主可享有的“道路救援”、“代办年检”、“代驾服务”等权益。若车主充分激活这些服务,一年预计可节省不小的开支。

“这才是车险真正的‘价值差异’。”一位保险从业人士指出,“保费也许相差不大,但几次的道路救援服务可能就价值数百元。官方APP的作用,就是把这些过去‘沉睡’的权益清晰地展示出来,方便车主随时激活和使用。”
这种趋势正推动保险公司从“保费竞争”转向“生态服务竞争”。通过一个APP,整合车险续保、理赔、违章查询、道路救援乃至加油充电等全链路服务,车险也从“一年一付”的低频交易,转向了“随用随取”的高频服务。
理性续保,安全驾驶是最大 的 “实惠”
针对车险续保骗局乱象,行业专家再次提醒广大车主,保险作为家庭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安全与合规是首要前提。车险续保务必选择官方营业厅、持牌代理人、保险公司官网或官方APP等正规渠道,对任何形式的“私下转账”和“高额返佣”保持高度警惕。
在自助投保时,也应仔细阅读保险条款。结合自身的用车环境和驾驶习惯,合理配置保障方案,例如是否需要足额的“第三者责任险”,或为新能源车附加“自用充电桩损失险”等,确保保障全面有效。同时,也别忽略了正规平台提供的车主增值服务,激活这些服务也能省下不少钱。
归根结底,对于车主而言,最好的“折扣”永远是安全驾驶。良好的出险记录能合法降低次年保费(即“NCD无赔款优待系数”优惠),这不仅是监管所倡导的,也是车主最直接、最有效、最安全的“成本控制”方式。一份安全的保单,加上一个安全的驾驶习惯,才是规避风险、享受有车生活最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