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链加速融合、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广东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仍有广阔空间。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广东保险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银保监会和广东银保监局的工作安排,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据广东银保监局统计,截至2022年6月末,广东省全省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6%。原保险保费收入3389亿元,同比增长5.66%。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268万亿元,同比增长32.04%,为广东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链加速融合、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广东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仍有广阔空间。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广东保险业在应对新型发展格局时应该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技术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引导金融资源聚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积极探索“跨境保险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其中,在促进粤港澳保险互联互通上,要把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的互联互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金融改革、跨境资金流动系统等金融开放结合起来,加快推动保险业开放。此外,还需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监管制度的衔接和三地之间的数据共享。
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广东银保监局公布的辖地保险行业上半年成绩单,保费收入3389亿元,保险业总资产破2万亿元。
其中,助企纾困方面,广东保险业加大对困难行业的保险纾困力度,2022年以来累计为货运物流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1.3%。雇主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6.23万亿元,同比增长76.92%,有效分散困难行业企业经营风险。
服务民生方面,大病保险和城市定制型医疗险提质扩面,大病保险覆盖7508万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实际报销比例提升14.5个百分点,城市定制型医疗险实现辖内20个地市全覆盖。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已有8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落地。此外,持续加强新市民保险服务,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700亿元。
改革创新方面,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自2020年全国首个区域性重疾表——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重疾表落地以来,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已有18家公司29款湾区专属重疾险及跨境医疗险上市,累计为11.09万人次提供湾区专属医疗健康保险保障992.54亿元。积极推动“三地保单、一地购买”跨境车险便民投保服务,截至6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保险机构共承保4.88万辆跨境车辆。
强化担当方面,农业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不断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截至6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5.5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174.42亿元,支付保险赔款19亿元,同比增长102.56%,受益农户60万户次。
科技赋能方面,广东保险业在全国率先实行农险承保、理赔全流程电子化,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广泛运用于农险的承保、查勘和理赔等环节。全国首创的巨灾指数保险基于大数据进行科学建模,根据强降雨、台风等级等气象数据实现快速理赔,已覆盖辖内19个地市。
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链融合打开新空间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保险营销、承保、理赔、服务、内控管理等各环节进行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不仅可以显著提升保险服务质效和便利化程度,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在此方面,保险业应该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技术与保险业深度融合发展。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在南方财经国际论坛保险云峰会上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上线系统,而是整体业务模式的重塑。保险业要站在全局高度,制定跨渠道、跨产品、跨业务流程、跨IT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升贯穿价值链的能力,提升数据收集与治理、产品定价、风控、精准服务等核心能力,积极布局保险新生态。
除了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保险业积极拓展产业链,布局保险生态圈建设,比如寿险公司在“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养老服务”等领域取得一定发展,财险公司业推出了“保险产品+风险管理”等诸多新模式,产业链融合背景下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比如养老产业中的养老健康保险产业空间巨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养老保险第一、二、三支柱占比分别为69.7%、29.8%、0.5%。
在此方面,保险业应充分发挥在风险保障、风险管理及长期资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以“保险+”有效整合养老健康产业链,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为保险业拓展新的发展“蓝海”。
裴光表示,保险机构应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大养老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坚持保障属性,改进养老健康保险服务,提升保障水平。
粤港澳互联互通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新平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朝着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加速迈进,也为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平台。
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669万,2021年GDP约12.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4.5万元。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蕴含巨大且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一方面,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和重大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可以更好支持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大湾区互联互通蕴藏多元化保险需求。积极探索“跨境保险通”,可以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裴光表示,广东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和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政策在此叠加,保险业改革开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大湾区港澳与内地的保险制度各有优势,为切实服务好大湾区居民的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保险业亟须提升风险保障的精准性、有效性,为居民跨境流动提供充足的出行、医疗、健康、养老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比如,推进“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跨境车险业务创新,积极推动对进入内地行驶的港澳车辆实施“等效先认”政策,逐步实现跨境车险“一张保单保三地”。研究探索编制大湾区专属生命表,推进内地与港澳保险规则衔接,开发符合大湾区居民需求的跨境健康养老保险产品。又如,研究推动粤港澳金融监管规则衔接,探索在从业人员资格互认、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调解等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裴光表示,保险业要以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大平台为依托,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加快探索产品服务与国际接轨和互通,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核保及理赔流程优化、运营模式转型等全面提升业务竞争力,构建全产业、全链条、全周期的先进保险服务体系。
解决资金流通问题是发展“保险通”前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展凯对记者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粤港澳之间的人员往来、企业互动与合作更加密切。但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的特点,给区域一体化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带来挑战。因此,需要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密切配合。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要把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的互联互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金融改革、跨境资金流动系统等金融开放结合起来,加快推动保险业开放。内地和港澳的金融体系在货币互通、支付和外汇管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大湾区的保险业务运营和针对个人消费者的跨境支付系统的引入。
因此,解决好资金流通问题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和“保险通”的前提。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围绕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金融开放进行专项规划,出台保险业支持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发挥三地优势,加强大湾区金融深度融合,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大湾区保险业发展。
其次,在监管规则上,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监管制度衔接。可以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三地监管部门定期交换监管经验和意见,共同探讨完善监管机制。通过监管互认,搭建统一平台,完成产品、服务、资金的对接,破除监管障碍,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三地的监管合作,促进保险要素自由流动。
最后,在数据流通上,推进三地之间的数据共享。内地与港澳在数据、信息、社交媒体和网络环境方面存在差异,使各公司较难统一数据系统,商业运转的效率降低。可以首先在大湾区内跨地区共享一些测试企业数据,探索数据共享方式。也可优先共享低敏感信息,设置中央数据库来集中隔离处理敏感信息,以降低合规风险、保护客户利益。
(作者:李晶晶 编辑:张铭心)